语言学常耀华教授成语分域研究一个语言

2022/5/30 来源:不详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常耀华教授

(近日摄于德国图宾根大学)

常耀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古文字专家,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学术副会长。

研究方向: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中国文化遗产、中国书法艺术。

出版学术论著6种,译著2种,论文百余篇。

代表著:《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线装书局();《书谱讲疏》书法出版社();《中国文化史十七讲》();《神与兽的纹样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论YH、卜辞》、《中国史研究》年第4期;《YH、卜辞研究》《中国文字》新23期,年12月;《子组卜辞人物研究》(上)《中国文字》新30期();《子组卜辞人物研究》(下)《中国文字》新31期();《殷墟甲骨刻辞与商代旅游史的建构》《旅游学刊》();《卜辞“弋”字考辨》,《汉字研究》第六辑,年;《许学研究综述》《辞书研究》年4期;《开隶变端绪的东周盟书》《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成语分域研究:一个语言谱系文化切面?

俊刚兄电告,他的《平顶山成语故事》(后易名《伏牛山成语典故》)近期要付梓出版,要我写序。一听派序,我连忙辞谢:“作序是名家之事,我这籍籍无名之辈,岂能为人作序?”俊刚兄似早有准备,说是这个序派定我了。应之不能,却之不恭,心想管他名家不名家,蕲春黄季刚先生曾讥讽写序作跋犹为人剃头割脚。卑微如我者,做些剃头割脚事亦不可谓不当其分。剃就剃吧,我们毕竟是长达三十年至交好友,再说了,事关平顶山,平西湖水乳养我二十多年,岂可一推了之?

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平顶山成语故事》这个书名,以为是搞错了,天下尽知平顶山产煤,怎么平顶山又产起成语来呢?及绎读书稿方知,此书不过是借成语故事来展示平顶山的地域历史文化讽貌而已。大家都知道,平顶山是一个煤炭工业新城,国家出于开发煤炭资源的需要,年才由叶县、宝丰县析置平顶山市,也就是说平顶山建市不过才五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多年的平顶山何来成语故事呢?一般的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可只要略查一下平顶山所辖的汝州、宝丰、鲁山、郏县、叶县、舞钢这些地方方志,你就会惊叹平顶山历史文化层堆积之丰厚一点也不亚于其煤炭贮量。且不说汝州洪山庙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符,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有多么重要,就从本书开篇所介绍的“鼎成龙去”这一成语由来,说是与黄帝开采铜矿荆山铸鼎有关,如果这一说法能得确证,平顶山大概要算中国青铜文化之圣地了!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明若暗,黄帝采铜铸鼎之说虽然出自司马迁笔下,其可靠性也不免令人生疑。据本书介绍,鲁山昭平湖岛上的邱公城是“屠龙之技”成语的主人公刘累的故邑,这恐怕也只能是神话传说。不过,正如保尔拉法格所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言,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是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它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宗教与资本》,王子野译,第2页)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也认为,神话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艺术夸张与渲染,并夹杂着空想与幻想,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历史的影像。然而,它不太可能转化为历史。与神话不同,古代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史料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也都有其史实渊源(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天石序)。

汉语成语若要溯源,可谓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了,若以语源论,有些成语源自历史故事,有些源自古典寓言作品,有些源自古来流传的比喻语,有些源自古来流传的形容语,有些源自民间口语。若以地域论,有些源于黄河流域,有些源于长江流域,有些源于江河之外的其他地区。《平顶山成语故事》这本书的选点很清楚,俊刚兄在其《平顶山成语文化探析》一文中对此作过说明:“平顶山成语文化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对‘平顶山成语’的界定,即平顶山成语的收录标准。应该说,这个界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有一个绝对严格的标准,因为一则成语的产生一般都要涉及多种因素,既与历史事件有关,又与人物有关,有些甚至与众多的人物有关,历史事件大多也会横跨许多的地区。因此,同一则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归属多个地方。”对这段话我们是不是可作这样的解读,成语故事其源九派,《平顶山成语故事》所涉及的是九派中一派,贯穿南北成语之线的那就是历史文化之线。当然,“历史文化之线”也不能固着地理解,正如俊刚兄所说“一则成语的产生一般都要涉及多种因素”,本书在处理材料时所持的态度是很灵活的。故此,我在此处提醒读者注意,不能把此书当成历史书去读,该书的主旨大概是通过对所收成语故事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推介平顶山地区历史文化同时,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这些成语个中深意。

之所以提醒读者注意别把此书当成历史书去读,是怕读者尤其是小读者读罢此书产生先入之见。譬如本书在介绍“和璧隋珠”时说“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有一个村叫荆山村,荆山村因处荆山之下而得名。古时,这里属于楚国之地,成语‘和璧隋珠’中的‘和璧’就产自于此。”安徽怀远的读者或许会很不服气,因为怀远县西南淮河北岸也有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那里至今还有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不同意者恐怕不止是怀远人,全中国名荆山者不下十余处,有理由争“和壁”产地的地方恐怕有不少。不过,俊刚兄此论也并非无据,宋太宗赵炅时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一书引西晋陆机《洛阳记》云:荆山出玉,齐武帝于此采玉,其下即汉颍川郡地。”类似“和璧隋珠”者还有“鼎成龙去”之荆山,河南灵宝市西也有荆山,又名覆釜山。灵宝史称湖城县,唐代《元和郡县志》卷6湖城县条云:“荆山,在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还有人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之阳的荆山,在今西安市阎良地区。也有人说在今河南新郑,更有在陕西省富平或在江苏徐州之说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即便是“叶公好龙”这一成语的原产地,一般认为此地非叶县莫属,可最近也有人指出,叶公故里不在河南省叶县,而在河南新蔡,且言之凿凿。总之,要精准确定一个成语的发生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俊刚兄也说“同一则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归属多个地方。”

我们说别把此书当成历史书去读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很多成语看起来很像历史,而实际上却是后人演义的故事。例如“滥竽充数”,事载《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说得有鼻子有眼,乍一看确象历史,但实际上很难徴信。此与叶公好龙的故事颇为相似,故事的主人公或实有其人,而其事则未必确有,甚至包括“孺子可教”的主人公留侯张良圯下拾履的可靠性也无从证实。

我们说不把此书所云之事当历史看,并不是说此书没有史料价值,相反,此书有些资料可补史阙,例如本书说诸葛亮在躬耕于南阳之前,曾寓居于平顶山市的诸葛庙村一带,这倒不无可能。其他如“伴食宰相”,“大树将军”等成语主人公的里籍资料完全可供史地研究者参考。

总之,这本小书很有趣儿,若要非要拿它来做考据文章,倒真像鲁迅所戏谑的,有“考据癖”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将成语作分域研究颇具创新意义。俊刚兄告诉我,他还想通过成语研究实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目标,我很赞成这一想法。顺着俊刚兄思路,再作进一步联想,若将全部汉语成语作分区分类考察,应是语言学上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有无可能切出一个语言谱系的文化剖面来?亦未可知。相信将来会有人从事相关研究。

令人欣慰的是,俊刚兄工作业绩,已获得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同仁的充分肯定,其成语典故研究已被该中心确定为伏牛山文化圈语言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伏牛山脉横亘于中华文化核心地带,平顶山地属古豫州,是中国文化沉积最为厚重的地区之一,东周通用华夏语,亦即孔老夫子所推崇的“雅言”的文化基点亦根植于此。俊刚兄适得其时,用得其所,正可谓东风好借力,恰是扬帆时。

东拉西扯地啰嗦了这么多,卑之无甚高论,权为读者拥篲前驱,是为序。

常耀华年10月8日序于北京动力街区寓所年2月27日再改于巴黎附记:王俊刚《伏牛山成语典故》(平顶山卷·许昌卷),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门生付晔娴本科毕业论文《成语的分域研究》,以《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为工作底本,对该书所收的个成语逐一排查,搜检到与地名成语个,然后进行分类分域考辨,整理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果,结论十分有趣,惜未发表。

责任编辑:张兰君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报导世界各国有关华夏考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精英观点,宣传华夏文明和传统国学。欢迎投稿。联系信箱:hyctwh

aliyun.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