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高祖刘邦谋臣,汉初三杰之一,汉王朝

2022/12/24 来源:不详

他是汉高祖刘邦谋臣,汉初三杰之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张良(前?—前),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城父邑(今河南郏县李口乡)人。汉高祖刘邦谋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时与韩信、萧何合称“汉初三杰”,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前年(汉王二年)10月,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秘密至关中复归刘邦。楚汉战争的转折关头,首先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楚的作战方略。继而竭力反对立六国后人,防止分散力量。

又力劝刘邦立韩信为齐王,避免激起内部事变。鸿沟议和后,谏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纵虎归山。又说刘邦以重爵封赏韩信、彭越,使二人继续效力,合兵围歼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汉高祖三年,项羽把刘邦紧紧包围在荥阳,刘邦十分忧虑,就想采纳郦食其的办法封六国后人为王。张良阻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说如果封他们,不仅不会增强自己的实力,反而会加速自己的灭亡,让刘邦打消了这一念头。

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张良建议刘邦用封王割地的方式拉拢韩信,终于让韩信甘心情愿为刘邦所驱使,在垓下一战杀死项羽。汉统一天下后,刘邦分封功臣,很多没有被封的人想图谋不轨,张良建议刘邦封自己最记恨的雍齿为侯,以安大家之心。刘邦按照张良的办法做,所有的人都说连雍齿都被封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人心安稳。

刘邦坐在宫里面,看出去很多的将领,三三五五的在一起,议论纷纷,而且情绪很激动。他就问张良,那些人在讲些什么?他为什么那么关心呢?因为他很紧张,他们怎么会这样?张良一点不拐弯抹角,直接的回话,在谋反。别人不敢,别人哪敢?别人说没有,在聊天;还有人马屁精说,他们都在歌功颂德,说你对他们很好;都有,他就直截了当说在谋反。刘邦大吃一惊,现在我们都得天下了,他还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你从布衣得天下(他是第一个平民得到皇帝位置的人,这个刘邦这一点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封赏喜爱的人,封赏有功的人,斩杀仇恨的人,大家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被杀,是不是?已经封赏了,也定了;已经被杀的,也没声音了。那这些人他就担心,我是会被杀呢还是被封赏?所以干脆我们谋反好了。

那刘邦一听,什么反应?各位想有什么反应?你可以将心比心。他一定问,那我该怎么办?他说你该怎么办?很简单,你现在想想看,你最痛恨谁?他说我最痛恨就是雍齿,然后讲了很多以前发生的事情,说这个人最可恶。他说那好,你就封他为侯。刘邦说,怎么可以这样子?他说你封他为侯,所有人都静了。他那么恨他,都封他为侯,他不会那么恨我,那我说不定封伯呢?刘邦有一句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项羽身边逃走的张良,为刘邦后来的远大前程,补全了最后一张拼图。其实,张良和刘邦是旧相识,当年刘邦能成为入关灭秦的急先锋,就是张良出的主意。可等到他正式投靠刘邦时,两人早就过了不惑之年。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张良又经历了一次逃亡,而刘邦刚刚遭遇“鸿门宴”上的惊魂未定,被项羽撵到西垂之地巴蜀。眼看着前半生就要没了,这两个中年男人的事业却依然有些望不到头。在这个逐鹿天下的关键时刻,人人争相逐利,而张良的选择总是出人意表。他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再次给自己挑了一条崎岖坎坷的人生窄道。正如当年那个立志伐秦的少年,也正如博浪沙前一往无前的挥锥一击。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大丈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张良对自己前半生做出的最好的回答。当时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满心的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作为太子,吕后感受到了压力,去问张良有什么好的办法。张良随口说了几个人,就是有名的商山四皓,这是那个时代最有才而又淡泊名利的几个老人了,一旦拿出这些王牌,太子的地位基本上就可以保住了。

事实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刘邦看到这四个人都拥立太子,知道天命所归,他是无法改变的了,于是,只好遵从现状,放弃了废掉太子,改立刘如意的做法。而正是这个举动,才使得刚刚平定下来的汉帝国走上了正轨,万一出现废立太子的情况,难保不会在宫廷中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皇宫的风吹草动必然会波及国家的各个方面,到时候,国家必然会出现很严重的动乱,百姓翘首以盼的太平盛世可能又会远离了,所以,张良的这个计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拯救了这个新生的帝国,也挽救了这些刚刚安定下来的百姓,善莫大焉。

在韩信灭了章邯的时候,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大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我多多益善。可以看出韩信情商很低。再说个例子,韩信打下齐国,韩信向刘邦讨封赏,要封个假齐王。封赏是不能讨的,讨的也不是时候,因为这时候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山对峙。刘邦心里特别不舒服,发了火,感觉这是要挟,还好张良及时点破。这时候开始刘邦认为韩信是个政治投机商。感觉不是自己人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张良,张良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非常渴望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统,这是张良最大的政治理想,不要在有战争了,所以杀韩信也就放任不管了,再说张良和韩信也没有很深的私人感情,为了天下太平,杀了就杀了吧,有些地方张良也看不惯韩信,只是没说出来而已。张良的一生十分传奇,而一次传奇的经历,就足以让他名留青史。张良为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人们记住的,却是他人生最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个偶然出现的事件,一个出人意外的选择,值得人们津津乐道。但它究竟也意味着什么呢?我猜想,也许这个传奇故事的真正秘密是:从存在哲学视角看,生活中存在选择的自由,这种选择未必与机会有关,张良的选择为存在的可能与意义提供了特定的样本。

张良不恋富贵,他巧妙地把自己的功劳归于刘邦,婉言谢绝三万户的封邑,以谦让的姿态退领留侯。张良不爱财,他在楚汉相争的艰难岁月把刘邦赐给自己的黄金珠宝全部送给项伯,与他国破家亡之时散尽家财寻觅刺客属于同一逻辑。但他凭借经验常识就能判断各色人等对金银财宝的态度,他的贿赂策略有效地收买了峣关的秦军守将,使汉军顺利地突破了秦军防线。秦王朝覆灭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在世俗层面上已经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他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不是策略考虑而是境界使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张良的自白不是托辞,他真心想与世隔绝,做一个无所羁绊无所顾虑的神仙隐士。

张良足智多谋眼光敏锐是刘邦信任张良的原因,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是刘邦信任张良的结果。乡间平民刘邦为胜利冲昏头脑,抵御不了秦帝国皇宫名犬良马、珍宝奇玉、娇姬美女的诱惑十分正常,但他听从张良的警戒,撤出咸阳,驻军灞上,却十分明智。张良完全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足智多谋,终究只是一个谋士,他的威信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过刘邦。刘邦接受自己的建议,形式上必须是领袖最终拍板。面对楚汉相争的危急形势,张良提出“八不可”,从实际出发,驳斥郦食其唯德义是用的教条主义思路,让刘邦恍然大悟。刘邦缺乏判断力,也缺少预见力,这一点恰恰是张良所长。刘邦的魅力是气质,强悍而有魄力,他的弱点是智力平平,他不能从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能够在张良的提醒下择善而从,证明他具有比较健全的理性,不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江湖草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