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新区芦葭镇,源自诗歌的乡土符号
2022/5/9 来源:不详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1/08/392959.shtml
古诗常以微言之工极尽意象之美,幻影相融悄然入心。信手即可拈来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人的弦歌雅意,即使到了现代文艺小清新的笔端,仍然值得玩味再三。诗歌中的“蒹葭”,可不只是朴素的乡土符号,纵然解读一千遍也不会心生厌倦,正如我的家乡—-芦葭。
?(王炳荣摄影)芦葭作为地名,起于何时何人恐怕没有谁能搞明白了。在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她就来自诗歌。
芦葭,蒹葭,若以一脉而论应该不是牵强附会。芦葭这个地方有何奇妙之处?
有人说芦葭场镇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穿境而出,流水潺潺几多回旋,形成大片水洼湿地,喜水的芦苇芦竹得以自由生长,更有四季美景轮番呈现:春吐碧芽,夏展丰姿,秋露絮影,冬余瘦竹。
?(王炳荣摄影)在有关文化典籍中,这条河,就叫芦葭河。河上有桥,人们叫它芦葭桥。小桥流水处少不了车马人烟,芦葭桥自古便是简州到陵州(今简阳市与仁寿县)的必经之途,至今仍是交通要道,往来频繁。关于“芦葭”的读音,一度有人读成“luxia”。其实,“葭”(jia)并非生僻字,三国演义中有葭萌关张飞夜战马超的章节,喜欢看书的人是记得的。
不少初次到芦葭的朋友总是说:芦葭那座桥好大哦!其实,他们是把建于年的水利工程芦葭渡槽误会成芦葭桥了。据文人记述,古老的芦葭桥并不起眼,它的大致位置在芦葭桥街与富民街连接点向东五十米处,现在是一大片竹林。
?(王炳荣摄影)沧桑岁月太长太久,流水处或许还是当年河流,彼时小桥却已荡然无存。倒是河边桥头的老巷子,还保留着几间陈旧的房子,这里曾经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生猪屠宰场,俗称“杀行”,是当时全乡老百姓购买副食品必定要来的地方,街道狭窄,房屋低矮,每逢赶场天便拥挤不通,经常有小娃儿从大人手中挤脱,于是大人惊呼呐喊,小孩子哭爹叫娘,声音变样此起彼伏,最后淹没在人群的嗡嗡声中。那时候还没有人贩子,所以挤散的小孩很快就会回到家中,虚惊一场。
?(王炳荣摄影)芦葭一带民风淳朴,礼节盛行,四乡八里处不乏有知识有教养的乡贤达人,可惜本人年幼时懵懂无知对此不曾多加注意,后来也没有条件深入发掘,能记得住的人很少。
如有一位叫古若愚(音)的民间书法家,虽然少言寡语,但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犹如目中暗藏钢刀,与他对视有无形的压力。他那满屋子的书画字墨被有些人不当一回事,挖苦他写书练字卵莫名堂,简直就是吃饱饭找不到球事干。等到知道其价值的时候,老人家已经封笔不写了。
?(王炳荣摄影)年6月20日,成都新机场选址芦葭镇得到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芦葭从此走向新的征程。标志着芦葭正式进入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在草莓节上,遇到一位吃草莓,看飞机的外地客人,他说:很高兴认识蒹葭镇的朋友……在一阵笑声中,我想他是读诗的,带着浓浓的诗意而来,心中已然刻下一个源自诗歌的乡土符号:蒹葭。蒹葭,芦葭。
?(王炳荣摄影)?(作者王炳荣近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