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典型案例红牛养殖让群众牛起来
2022/12/1 来源:不详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52013.html
近年来,平顶山市郏县大力发展红牛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投入,放大优势,创新模式,加快贫困群众以产业促增收的步伐。年实现全县贫困户产业扶贫覆盖率%,户均增收额度元以上,其中红牛产业带贫户,人。
一、明确目标,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郏县红牛是郏县人民的“宝贝”,是郏县发展特色畜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郏县农业农村经济的珍贵物种资源。郏县红牛年被列入河南省优良畜禽品种志;年3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郏县红牛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年1月被原农业部列入《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年)》。为破解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弱、产业链上下游不健全等问题。年郏县县委、县政府将红牛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金融支持等措施,努力打造“郏县红牛”特色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二、强化措施,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郏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振兴郏县红牛三年行动方案》及《工作实施细则》,分年度制定各乡镇新增郏县红牛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同时完善红牛养殖奖励政策,积极争取并高效利用国家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资金,规划红牛养殖产业带,大力发展红牛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和养殖专业户。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对积极培育郏县纯种红牛、繁育郏县红牛犊的养殖户给予奖励,对收购纯种“郏县红牛”牛犊的专业化养殖场给予补贴。通过政府引领,郏县养殖企业数量、红牛存栏数量,产业规模都明显增加。截至年底,郏县共有“郏县红牛”规模化养殖场58个,养殖专业户户,散养户户,全县红牛存栏4.25万头,年出栏4.02万头,年产值7.1亿元,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同时,还拥有红牛现代化加工企业1个,传统牛肉加工商户65户,年产牛肉吨,年产值2.6亿元。
三、创新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增收
为切实发挥产业带贫作用,增加产业带贫实效,郏县县委、县政府以红牛产业带贫为中心,创新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带贫举措。
一是红牛养殖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务工奖补。辖区内红牛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凡吸纳贫困户务工,签订2年以上务工协议,年务工6个月以上,年增收元以上的每带贫一人政府奖励元。
二是红牛养殖企业代养贫困户红牛奖补。贫困户购买红牛由红牛养殖企业、红牛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大户进行代养,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年收益不低于元的奖励0元。
三是建立红牛产业扶贫养殖场。县财政投入万元奖励村级建立红牛产业扶贫养殖场。村级利用现有闲置、老旧厂房进行改造,购买红牛,建设产业扶贫红牛养殖场,主要购买郏县红牛基础母牛进行养殖。村级每购进一头红牛,县财政奖励一万元,红牛产业扶贫养殖场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权配股给贫困户。
四、立足长远,拉伸产业发展链条
郏县积极打造郏县红牛品牌,推动郏县红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申报郏县红牛豫产知名品牌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郏县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发高端牛肉市场。通过近10年时间对郏县红牛进行了育肥研究和屠宰试验,于年11月生产出了郏县红牛高端雪花牛肉,郏县红牛的肉质可达国际公认的A4、A5最高级别,市场售价能达到千元每公斤。发展郏县红牛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也是郏县红牛由传统产业向高端优势产业发展的一大跨越。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优质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财政税收水平,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