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辅国忠孝两全袁保恒华山摩崖石刻
2022/10/22 来源:不详北京好湿疹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龚新文
华山摩崖石刻
项城袁保恒督栈关中,同治癸酉关陇底定,奉命归里,为大母称百岁觞。还经西岳,历五峄,谒金天宫,为大母祈寿,为河陕汝祈雨。光绪乙亥奉还朝之命,大母康强,河陕汝仍岁灵澍,顺应摩崖,勒石以彰。命休。
碑文简释
关于袁保恒,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已做过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这篇石刻写于光绪乙亥年,即年。全文大意是:项城袁保恒掌管关中督运军粮一事。同治癸酉年,是同治十二年,即年。陕甘宁一带已经安定下来。本人请假回故里为祖母郭太夫人百岁生日举杯庆贺。在回故里的途中,经过西岳华山,登上华山五峰,前去拜谒白帝祠,一方面向白帝少昊祈愿,希望白帝少昊保佑祖母郭太夫人健康长寿;一方面为河南府、陕州府、汝州府,即豫西一带的百姓求雨,解除旱象。光绪十二年,即年,奉命还朝时,非常欣慰地看到不仅祖母郭太夫人身体康健强壮,而且白帝少昊也每年显灵,给豫西一带下了及时雨。于是着山势写下这段碑文,并镌刻在崖壁上,来彰显白帝少昊的功劳。我这也是尊奉神明的美好旨意。
归里做寿
郭太夫人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生于陈州名门郭家。其父郭如廷,奉政大夫(五品爵位)。郭太夫人自幼聪颖好学,饱读圣贤,知书达理。嘉庆五年()嫁于项城袁耀东,即袁保恒的祖父。夫妇俩经营着从袁耀东父亲那里分得的八十亩田地。袁耀东负笈在外求学,郭太夫人在籍持家教子,也算是小康之家。小两口以耕读为务,创立家业。袁耀东30来岁入庠食饩,成为袁氏家族自明朝以来四百余年第一个黉学秀才。书香门第自此打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袁耀东三十多岁便撒手人寰,留下四男一女,长子才15岁,小儿子和女儿还都在襁褓中。这四个儿子分别是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袁重三。袁保恒的父亲袁甲三。
袁耀东去世后,郭太夫人以惊人的毅力,严苛督责儿子读书上进。由于郭太夫人也因教子有方,次子袁甲三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开启了袁氏家族百年兴盛之门。袁氏兄弟、父子、叔侄联袂奋进,形成了一个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上下五十口的大家族。科举考试捷报频传。袁保恒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弟兄也不乏举人、贡生、廪生。家业扩大数十倍。无疑,郭太夫人是袁氏家族精神维系,在袁氏家族走上鼎盛之路上,付出了极大的艰辛,自然得到了袁氏族人极高的尊崇,也名重乡里。
当年袁保恒随左宗棠西征,当上了西征军的运粮台(部队后勤供应的主持人)。也就是石刻中所说“督栈关中”。左宗棠的西征军先平定了回民起义的宁夏马华龙部,又于同治十二年()攻占肃州,扑灭了回民起义。系石刻中所说“关陇底定”。袁保恒已后勤保障之功,被授予一品顶戴。次年,左宗棠军队将向西对新疆用兵,开始收复新疆。
是年,郭太夫人九十七岁。借此战争间隙,袁保恒以为祖母郭太夫人做寿的名义,于年末请假回里,为郭太夫人做百岁寿。皇帝亲笔御书“百龄衍庆”匾额,并敕建“百岁坊”。袁保恒这次为郭太夫人做寿可谓热闹非凡。
处理家务
欲平天下先齐家。同治二年(),袁甲三去世,之前,袁树三已经去世。不久,袁凤三、袁重三也相继去世,在外做官的袁保恒、袁保庆兄弟就成了袁氏家族男性中的顶梁柱和政治上的维系力量。所以,袁保恒这次归里做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处理家务,使袁家兴盛赓续。他处理了三件家务事:
一,将袁世凯和他的哥哥袁世康送到京城读书。袁世凯是袁树三的孙子。袁树三早逝。不过,袁树三作为家中长子,生前对三位弟弟照顾得很好。其二弟袁甲三对其尤为感激。所以,当袁树三去世后,遗下两个儿子袁保中、袁保庆,则由袁甲三及其弟弟袁凤三、袁重三教导成人。袁世凯是袁保中的第四子。
袁保庆虽有两个儿子,均早夭。于是,袁世凯便过继给袁保庆做儿子。袁保庆非常溺爱袁世凯。袁保庆当时做盐法道,是个有钱的官。其为官又在南京,是个风花雪月之地。所以,当时只有十多岁的袁世凯在南京,也结识了不少狐朋狗友,犬马声色,着实纨绔了一阵子。不过,就在袁保恒请假归里这一年的夏天,袁保庆不幸染上时疫猝死。袁世凯随继母扶柩于秋天回到项城。袁保恒不忍其非,马上担负起教养的责任。自己在边地为官,没有条件,就把袁世凯交给自己的同父异母、在北京为官的弟弟教养。而且等不到自己假满返任带他随行,马上派人护送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哥哥袁世廉到北京。从此,袁世凯被严督求学,走上正道。在北京五年,虽终未取得功名,但肚子里也装了些许墨水。这五年时间,对袁世凯后来的发展,可以说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计议分家。袁保恒看到父辈、兄长相继去世,子侄辈坐吃山空,深感大家族的维系艰难。他曾和自己的亲弟弟袁保龄设计过一个方案:计口授田。即,除了家中公用外,郭太夫人的孙子辈,即保字辈,一人一份田。只有使用权,不可典压、售卖。不过,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是同辈中的长兄,他在籍主持家政。也许是他明确表示反对,或者是袁保恒、袁保龄顾及到他的反对,最终没有分家。
半年后,即同治十三年年中,袁保中也去世了。袁保恒、袁保龄环顾以外的五个堂兄弟,以及侄子辈袁世凯等兄弟六人,任何人都没有威望和能力维系这个家族了。终于实行了分家。这次分家的方案是:留出公用者外,不论老房头,亦不论辈次,按当时实际,袁保恒一辈等诸堂兄弟和袁世凯一辈等诸堂兄弟,每有一男分一份田,计口授业,各自经理。而且,由于他们两兄弟在外做官,有薪俸收入,自愿把自己应分得的两份补贴给因兄弟少而吃亏的老房头,并主动担负起弟侄中可造就者的读书上进的教养和袁保中、袁保庆诸子女的婚嫁之资的帮助等等。
三,倡修家庙,续族谱。袁保恒自己带头捐了一百两银子。在他名下,原有已当出去的三十余亩土地,也和当主(也是他的堂弟)商量,不再赎回,两家一起将这三十亩地捐入祠堂,作为祭祀之资。并将由始祖至当时凡名可考者,续一族谱,并请炉匠铸为一个铁牌。这就是著名的“铁板族谱”。
兴学修志
达者兼济天下。袁保恒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始终心系家乡。希望通过兴学,振兴文风;通过撰修县志,教化后人。因此,袁保恒此次归里做寿还做了两件事:
一,整顿项城书院。袁保恒和县令一起将被吏胥隐瞒的旧有书院田地一律查出,连同书院的房屋一起出租,并以袁家名义捐了一千两银子。用这笔经费,请一山长,购买书籍,交为乡、会试的考生补贴盘费。经此一整顿,“可期振兴文风”。从此一年至科举废止的三十年间的十余次科考中,项城共中了十九名举人,十名进士。项城书院功不可没。
二,筹备修撰县志。虽然时间短,来不及修成,但袁保恒还是捐了银两,请了主撰,拟定了纲目,并分路采访,准备资料。不过,五年之后,袁保恒逝世,主撰吴禾笙亦去世。吴氏之子尚幼,文稿全部失散。二十多年后,项城另一位进士张振芳立志修县志,曾托人拿着银子到吴家去找,无功而返。又过了十数年,张振芳还是主持另外专修了一部县志。这就是目前所存的宣统项城县志。
摩崖撰文
袁保恒归里一共三个月,夜以继日,五官并用,做完了为祖母做寿、处理家务、兴学修志等一系列事务,就返程回西北前线了。返回路过华山时,已是年春。他上山谒金天宫,为其祖母祈寿,并为干旱的河陕汝一带祈雨。祖母的事情前文已经讲过。河陕汝是清代河南省的建制。河南府包括现在的洛阳、偃师、巩县、渑池、新安、洛宁、登封、嵩县、宜阳、伊川。陕州府包括现在的三门峡、灵宝、卢氏、栾川。汝州府包括现在的汝阳、临汝、鲁山、郏县、平顶山、宝丰。总体来讲,就是豫西一带。这一带是往西北前线运粮的孔道,也是袁保恒探家返回西北前线的必经之地。在此一时期,这里连年大旱,民众饥不聊生,大有揭竿而起之势。所以,袁保恒为之祈雨,既有为百姓苍生求活路之心,又有为清廷统治求平安之意。
袁保恒回到西北前线未及一年,就被调回北京,任户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在返回北京的途中,年夏天又路过华山,他想起上年在华山“谒金天宫,为大母祈寿,为河陕汝祈雨”的事情,两件事似乎都还很灵验:祖母仍身体康健强壮,河陕汝一带也有及时雨降下。于是,在华山的山崖边,就着山势,镌刻了这一通碑文,以为纪念。
殉职赈灾
不过,说得到神灵保佑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和一厢情愿。到了年和年,河陕汝一带旱势愈演愈烈,大旱波及整个中原,哀鸿遍野,饿殍相枕。农民起义,蜂蛹各地。年冬,受命到河南府(开封)帮办救灾事宜。此间,袁保恒摒绝供帐,服食粗粝,协同暂署河南的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通饬所属府、州、县署,详查灾民户口造册上报。他日夜为救灾操劳,连上数折陈述灾情,还亲书求助信件发给全国各省大吏,并写家书要求家人倾尽家财恤救本地灾民。
赈灾事务繁重,袁保恒经常食宿无定,身心日渐憔悴。光绪四年()4月,豫东一带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计划到灾区视察一边,巡视春种情况,尚未成行却不幸染上霍乱。那时,霍乱本就属不治之症,心力体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长逝。灾民闻袁侍郎病故,无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配享。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清史稿》有传。
纵观袁保恒镌刻这通碑文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桩桩件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既忠于朝廷,又心念苍生,既孝敬尊长,又爱护晚辈。真可谓“安民辅国,忠孝两全”。
作者简介:
龚新文,男,汉族,河南省项城市人。一带一路国礼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河南省书画家协会会长、中国翰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剑光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培训中心教授。
龚新文先生作品具有刚柔并济、圆润饱满、舒展平和、飘逸洒脱的特点。这是因为他还是一名文化学者,曾在全国、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多万字,著有《袁世凯家族名人诗文赏析》《焦氏易林全译》等书。近年来参加了《项城乡村历史文化要览》一书的编审和《项城政协志》《沈丘县志》的编写工作。可见龚先生既是一个书法家,又是一个文化学者,其书法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正如著名诗人、周口市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王猛仁先生所评价:“龚先生书法朴茂厚重,蕴藉典雅,风神高迈。其小楷初看刚劲,再看俊秀,兵戈铿然作响,而又云淡风轻,尤可赞也。一片小纸,一筒长卷,令人回味久久。”河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闫秋飞先生也评价说:“龚先生素以文章著称,今观其书作,乃师古不泥,书卷气足,既得柳欧骨力与法度,又有苏字天真烂漫之情趣,非方正博学者不可为也。”因此,其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龚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在北京、广州、武汉、南京、苏州、郑州等20多个城市做过义写义卖的善举。《河南日报》《周口日报》《百度百科》《中国书画家协会网》《中国书画名家网》等数十家媒体都有报道,《周口晚报》还为他做过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