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苏记之二拜谒郏县三苏园记
2024/5/29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三苏园位于郏县“小峨眉山”下,距离县城有20多公里。因苏轼兄弟长眠于此,苏洵的衣冠冢也在这儿得名。今年进入三月后,艳阳高照,驱散了残存的一丝寒意。趁着好天气,利用周末,开启了我寻苏记的第二站--拜谒三苏园。上午10点从漯河开车出发,顺路在郏县有名的张朝阳饸饹面馆吃了午饭,到达三苏园已是下午1点多了。
三苏园大门
园子的正门是两层的挑檐门楼,传统古建风格融合了现代理念,看起来还和谐。一层的匾额上写着“三苏园”,二层写着“千古风流”。左右各有一个偏门,两边对称。围墙呈栅栏状,红色的柱子之间均匀立着竹子样的栏杆。想来设计者是要体现出三苏喜竹,且为官清廉。进园子走的是东偏门,门上有楹联,上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下联“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可见当地人对三苏父子有多么的偏爱。
进了园子,随性而行,路边的玉兰花已迫不及待的盛开了,几只尾羽漂亮的鸟儿,在花树间跳跃着、欢唱着,伴我前行。沿东坡湖向西,很快就到了东坡艺苑。艺苑是一处仿古园林,大门三开间,红墙青瓦,古色古香。进门后,我沿着围墙开始欣赏碑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东坡写的楷书长卷《醉翁亭记》,感觉庄重宽拙,灵活随性。这文、这书、这碑,将北宋两代文豪,欧阳修和苏东坡师生刻在了一处,结成了一体。让我想起那“出人头地”的千古佳话,不由会然一笑。接着,便是东坡自书的《前赤壁赋》,行楷写就,笔墨丰润沉厚,原作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前五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数句遗失,由明代文徵明补书,让也使这幅作品更加丰满、有趣。卷后有董其昌的跋:“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这个评价甚高,想来董也是个坡粉。碑廊中,有历代著名书家风格各异、书体多样的《赤壁赋》,可谓字字珠玑,幅幅传世。园中有亭,叫“明月”,亭中所立的碑刻是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能够独占一亭,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黄庭坚题跋,称东坡此文犹有李太白未到之处,这里东坡又比肩李白了。
广庆寺
出园子向北,远远是千年古刹广庆寺。寺的山门不高,看起来颇为简朴、沧桑,让人感觉容易接近。有一对戴着大铃铛的石狮在守门,进了门,是个小院子,迎着山门的天王殿,由青砖砌成,乍看不像是庙,倒像是早年间普通的农家小院。但满院青青的竹子,让小院清雅起来,也让我想起了苏东坡,和他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名句。过月门,进入第二进院子,院内依次建有钟鼓楼、东西偏殿和大雄宝殿,比第一进院子深一些,院子里的柏树高大挺直。绕过大雄宝殿便进入了第三进院子。猜着会是藏经阁,看到的却是三苏祠。祠中有元代所塑的三父子泥塑像,色彩鲜艳,保存完好,弥足珍贵。三苏祠和广庆寺,三进院子,祠庙一体,独具特色。想来,若没有三苏祠相伴,广庆寺恐怕早就毁于战火灾难,不会千年来香火不断。若没有广庆寺的佛法护佑,僧人的悉心打理,三苏祠、三苏坟也很难保存完好。
三苏坟
从三苏祠的东便门出去,穿东坡碑林前行,上台阶,过苏轼中年布衣雕像,沿甬道向北,三苏坟的门楼和广场出现在眼前。葱郁的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带子,寄托了人们对三苏父子的喜爱和期许。树影下,甬道旁有成对的石兽,孩子们在上面玩耍、休憩,让这里少了份肃穆,多了些生机。正对门是一个青石牌坊,驻足细看,楣刻“青山玉瘗(yi)”四字,青石绿字十分搭配,“瘗”是看了旁边的解说词才知道读音和含义,作为坡粉相当惭愧。牌坊上刻的楹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身”就熟悉了,来自苏轼被关押在“乌台”监狱时,留给弟弟的的绝笔《狱中寄子由》。下面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不了因”,两兄弟情深如此,古来仅见,令人感慨。其实,弟弟一直是苏轼诗文中的主角。年少相伴时,写:“我生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第一次离别时,写:“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中秋思念时,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弟弟漠北远行时,写:“单于若问君家事,莫道中朝第一人”。如果说苏轼对弟弟的深情主要体现在诗文中,那么苏辙对哥哥的爱,则更多体现在生活上。他多次在哥哥遇到困难时帮助照顾家人和孩子。哥哥被贬惠州时,想修桥,钱不够,苏辙的老婆史夫人把首饰卖卖,把家里的钱归置归置,都给了哥哥修桥。特别是“乌台诗案”时,为救哥哥,苏辙给神宗皇帝上的《为兄轼下狱上书》,真可谓字字情真,句句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乞求用自己的全部官职换哥哥一命。“夜雨对床”是兄弟二人年轻时的愿望,长眠之地也是兄弟二人生前共同选定。能够共同埋骨于此处青山,不用各自“独伤神”,九泉之下的兄弟一定感到欣慰。前行穿过飨堂,飨堂是清康熙时重建,三苏的坟茔便在眼前了。坟茔不算高大,父亲居中,兄东弟西,坟前各有香案,供人祭奠。实际上,苏洵安葬在故乡眉山,这里是他的衣冠冢。据说在兄弟安葬多年后的元至正10年(年),时任县尹杨允来此拜谒时,见园中柏树都倾向西南,想是兄弟二人想念家乡,想念老父亲。为了慰籍他们的思父之苦,建了苏洵的衣冠冢,让他们父子团聚。我默默地在坟前站了许久,心中一直感念着三苏父子穿越时空的给与。
沿甬道往回走,到了三苏纪念馆的后门,门紧闭着,才发觉和参观路线走反了。绕过去,纪念馆正门前的小广场上有三苏父子的铜像。父亲傲然而坐,膝上摊着一本书,东坡向着父亲右手持卷立于左前方,眼神平静而温和,弟弟手捻须髯立于父亲的右后方,三人的目光一起望向前方。三苏未出眉山时,父教子学应是寻常。兄弟两人登科之后,颠沛流离,总是聚少离多。纪念馆是近年新建的,为苏洵、苏辙各设一个展厅,苏轼的展厅设有艺术、哲学、生活等几个。遗憾的是馆里面陈列的文物不多,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一些复制品,来介绍三苏的生平和成就。
由于对这些比较熟悉,在纪念馆我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下。但比起三苏坟、广庆寺的简单朴素,纪念馆的设计、建设、布展能明显感觉到下了大功夫,可谓精致典雅。从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愿,将东坡安葬于此,到现在已过了年,多少英雄故事在岁月中湮没,但人们对东坡的喜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在增加。伴着这份喜爱,园子也从最初的十数亩,逐步变成了今天的多亩。元明清历代多次对园子进行扩建,新中国建立后,三苏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6年三苏坟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地方更是加大投入,致力于把其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名片,碑林、东坡湖、艺苑、纪念馆相继建设完成。近年来,喜欢苏东坡的人越来越多,来此拜谒的人也越来越多,已然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分析原因,就我看来,是由于当下社会变化太快,给人带来压力,让人不易适从,使人需要一个精神的偶像来寄托、来启发。北宋是文化的盛世,东坡是那个时代的翘楚,他才高情深、为民亲民、豁达乐观、热爱生活、风趣幽默,有困境能走出、有烦恼能消除,他的一生不正是当下很多人心中的理想人生嘛?盛世爱东坡,不是虚言。
夕阳西下,已是归时。出了门,告别东坡,告别苏洵、苏辙。只是还不知道寻苏记的下一站是哪里。
有来年3月作于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