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金石录发见明代乡贤丁尧相父母

2023/7/10 来源:不详

『汝州金石录』——发见明代乡贤丁尧相父母茔前墓表碑文

刘孟博/文

丁占杰/配图

丁尧相,字宗顺,号云峰,明代河南汝州人。明嘉靖十九年(年),河南乡试第五十名举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其为官耿直方正,一心为民,辞官归隐后,筑庐而居,寄迹庭园。每日执经课子,含饴弄孙,延亲识,周贫乏,里人德之,殁后祀乡贤祠。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乡贤》卷六记载曰:“丁尧相,字宗顺,嘉靖丙辰进士。捐金代完大户漕米,并捐买驿马入官。里民李逢元等被人诬告主鬻妻子,相捐金周全。又输腴田百余顷,赡养士子,多有游泮发科者。任成都府推官,祀乡贤。”

丁尧相祖籍汝州东和丰乡丁家村(今纸坊镇丁村),其族为汝郡之名门望族,自古及今,人才辈出,历代屡有贤达名士或饱学硕儒,以其贤孝卓越之迹,载列于州乘方志,而垂德后世。追溯汝东丁氏先祖名讳及始迁何时,因代远年湮,史料无传,今已无从考稽。然观睹汝东地区所存明代碑碣,明中叶以后,丁尧相同辈之家族成员甚多,由此可知,斯时汝东丁氏一族已支分派衍,人文蔚起,枝叶葱茂,直逼云霄。现今丁尧相家族后裔门第兴旺发达,繁衍出众多支派,主要分布于汝州市纸坊镇丁村、纸坊镇牛王寨、汝州市区、焦村镇水沟、焦村镇梁窑;郏县茨芭镇上丁村、茨芭镇小丁村、茨芭镇吴家寨;宝丰官衙;鲁山水地沟;及郑州、周口、光山、灵宝、陕西韩城、陕西合阳、辽宁沈阳等地,人口已近万数。

汝东丁氏家族自明代中叶后人丁繁盛,族人渐次析居于黄界河畔诸村,后经明末之乱,兵火相仍,前此谱牒,荡焉无存,遂致世系中断,先代无考,诸分支间次序不明。清代诸丁氏后裔于祖茔春秋二祭未辍,然一直未能联合编修宗谱,惟汝州丁村及郏县吴寨族人,曾在清乾隆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咸丰八年、同治十三年多次局部修谱。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百姓生活安定,各地续谱、修谱的热潮再次兴起。丁氏族中有识之士,首先联络已知的各村族人,于年清明节,在郏县上丁村祖茔举行树碑祭祖活动,此后各村族众,又倡议统一续修家谱之事,先后成立统一续谱筹委会及统一续谱编委会。经过编委成员近两年的奔走抄录,登记整理,始将可收集之族人资料汇纂成帙。此次续修家谱,分为若干部分,基本按照丁氏家族住地和繁衍发展迁居顺序,先郏县上丁村,再汝州纸坊丁村,再郏县吴寨,再汝州纸坊牛王寨,各村散迁其它地方的,由各村编入。至年3月,新修的《丁氏家谱》印刷成册,随之分与各村族众庋藏,此次修谱实乃上可告慰祖宗,下可安亲睦族之善举,与家与国,功莫大焉。

近年来丁氏族中热心家族事业者,有感于通谱续修已近三十载,恐迁延日久,世系难叙,意欲再行续修家谱,以联疏远,笃宗族,昭雍睦。同时在上次续修通谱之时,因通讯、交通等诸多不便,未能与迁居汝州市区及鲁山之族人及时联络,使得相关信息阙如,诚为憾事。故丁氏族人此次成立统一续谱编委会后,即组织人员前往市区及鲁山寻找当地丁姓族人,功不唐捐,果然在鲁山水地沟找到了由汝州牛王寨迁居于此的一支族人,稍候又在市区找到了丁尧相一脉的子孙后裔。在近几个月的信息采集中,编委成员极其重视家族相关史料的收集,除大量查阅方志文献外,还在汝州、郏县、鲁山丁氏族人聚居地周边的寺庙内,抄录了大量与丁氏族人相关的碑刻文字,这些史料多数为首次发现,可谓弥足珍贵。

丁尧相父母茔前墓表碑文,为编委成员在汝州市区收集到的一个近代手抄本上的内容,该文未注标题,亦未书撰写人姓名,其内容有别于墓志铭,提测或为丁尧相父母茔前墓表碑文,在尚未损毁前由家族后裔所抄录,故笔者根据文章内容,为其拟名《明恩赐寿官乡饮宾丁公暨德配侯氏墓表》。

兹将碑文内容附录于后:

明恩赐寿官乡饮宾丁公暨德配侯氏墓表

公讳道,字由之,号古颛。生於成化庚子1十一月念日,年八十有六,恩赐寿官2,延致乡饮3。自少淳朴,不嗜虚夸,躬耕节俭,未尝忘费一钱。事亲以孝,处兄弟无间言,待族姻以恩义相陶4浃5。家中仅中产,亦无利财6,每有辄欲以济人,族人之无妻室者取之,失怙持者抚之,缺衣者给之,以致乡邻之贫乏者,亦量为之助,有修造寺观者,款待而原遗之。以至其咸有负欠者,往往贷借,抚而费偿焉,不计也。收度坦夷7,淡然无累,饬励8行始,终如以一,其以太上之立德者也,乡人不问识不识者,皆以君子长者称之。

子孙绳绳,克昌厥后,天春德为何如□。临终召诸子戒曰:“吾平生事父母处以□□,□乡党务尽孝友,不亏其身,无愧於心,□□余年吾愿毕矣。尔辈其尚知所继述以孝,天伦以敦行谊,勿坠此门户可也。”言讫,整襟手倏然而逝,时嘉靖甲子9四月十七日也。胡待御10、刘少参11、汤宪佥12、朱州守13咸躬奠,制文以宠异14之。

配先妣侯氏,乡进士15炎16之孙女也。敬事舅姑,睦於妯娌,治家以严,训子以义,妇道母仪,声著两族,其贤矣乎。生成化丁巳年17五月十二日,卒嘉靖癸丑年18正月初七日,享年六十有九。生男有五,长尧相,次尧臣,三尧卿,四尧宾,五尧士。

(汝州刘孟博据文整理并试注)

注解:1、成化庚子:成化十六年(年)2、寿官:寿官是明朝出现一种官名,按照明代的制度,这是个虚职,又是一种荣誉。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没有爵位。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万历以后降为七十岁。对寿官的选择要求,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由于寿官称号只在恩诏颁布时才得以赐给;整个明朝三百多年里仅授过十九次;每次每县多在四人以下,故能够获赐的,殊属难能可贵。3、乡饮: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4、陶:陶冶,化育。5、浃:融洽。6、利财:财物货利。7、坦夷:坦率平易。8、饬励:亦作“飭厉”。谓使思想言行合礼制规范。9、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年)。10、待御:为监察之官,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明、清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11、刘少参:明代于各布政使下置参政、参议,时称参政为大参,参议为少参。12、汤宪佥:佥都御史,官名。明都察院置,分左、右,正四品,位次于正三品之左、右副都御史。明代将前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级别与六部相同。主要负责官员为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佥都御史四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部尚书均为二品。下设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每布政司置一道,以其名名之。数量随布政司的增减而增减,最后确定为十三道。各处理本布政司及代管在京各衙门行政监察事务。据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职官表·巡道》卷二记载曰:“汤彬,山东沾化人,进士。”13、朱州守:州一级的行政长官。据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职官表·州守》卷二记载曰:“朱景贤,江南昆山人,进士。”14、宠异:指帝王给以特殊的尊崇或宠爱。15、乡进士: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16、侯炎:据道光《直隶汝州全志·选举·举人》卷八记载曰:“侯炎,正统甲子科,任山西芮县教谕。”17、成化丁巳年:成化二十一年(年)。18、嘉靖癸丑年:嘉靖三十二年(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