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看丰收郏县农民冯增会在红薯地
2022/6/4 来源:不详京东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郏县农民冯增会
红薯地里刨出“金疙瘩”
■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宁建鹏李永刚
9月7日,在郏县白庙乡白庙村的益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几名群众正在对刨出的红薯整理装筐。该合作社理事长冯增会告诉记者,现在刨出的红薯主要销售给县城的几家超市和从事烤红薯的商户。
冯增会(左)正在与商户交谈
冯增会介绍,今年他种植的红薯有十多个品种,有出淀粉率高、适合下粉条的红薯,有含糖量高、适合烤红薯的红薯,还有适合家庭熬粥用、口感又甜又面的红薯,总面积有多亩。今年预计亩均产量在公斤以上,收入有望突破万元,亩均产值可达元。
冯增会说,目前,销售给超市的红薯每公斤在0.5元以上,销售给烤红薯商户的红薯是另一个品种的红薯,每公斤售价0.8元以上,行情好时每公斤1.3元。
冯增会说:“我有两个平方米的地窖,可以储存近40万公斤红薯。对一些破埙、不易储存和含淀粉量高的红薯进行深加工,加工成红薯粉条后销售。”
红薯种植基地
靠种植、深加工红薯,冯增会走上了富裕路,仅他的座驾,一辆SUV轿车就价值30多万元。“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进行深加工,土地里同样能种出‘金疙瘩’。”冯增会说。
目前在郏县,已有多户群众种植红薯,面积达0多亩,红薯种植、深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
商水药材种植助增收
9月9日,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村民程保同、王喜萍夫妇在查看即将收获的中药材。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建立精准扶贫基地20多个,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赵永昌/摄)
学点农耕■本报评论员宋朝
中国农民丰收节,城里人到乡村干啥?学点农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铁牛下田到飞播造林,几千年华夏历史,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如今,人们钟情资本运作、楼宇经济,若人人都在键盘上获得利益,长此以往,不知道未来人类是否还有饭可吃!
不耕耘不知农夫苦,不稼穑难享丰收乐!现在有了丰收节,那就到广阔天地里去吧:认识农耕器具、体验农耕乐趣、学习农业知识、提高健康品质、陶冶精神情操,在这里,得初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浩如烟海的中国经典有很多描绘农耕的佳句,没点农耕常识,怕是这些古诗词都读不懂了!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中原三农网
责任编辑:王馨振宇
温馨提醒凡“河南日报农村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