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全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
2022/10/28 来源:不详河南商报记者孙超文/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近年来,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的郏县,创新提出了建立健康共同体的改革思路,围绕人民健康、紧扣四个维度,以医保打包付费与数字化建设为支撑,在强化“医”的基础上,在“防”上下功夫,在“健”上做文章,全力打造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养老等一体化、连续性的优质高效服务体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初步取得“两升一降”改革成效。
由此,该县先后荣获“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先进单位”“国家级健康促进县”等荣誉称号,“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先后被国务院医改办、国务院扶贫办以简报形式刊发推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年5月份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
医疗资源下沉: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阳春日春色美天气晴朗,百花开鸟声喧绿草如茵……”5月14日早上9点刚过,68岁的邵秀玲哼着小曲,脚步轻快地走出了郏县堂街镇卫生院,丝毫看不出是刚被修过牙的病人,“太方便了,现在看一次牙个把小时就能全部搞定。”
可是,在年5月份以前,邵秀玲每一次看牙都要舟车劳顿折腾近一天的时间。“俺家住在堂街镇李世和庄东村,医院看牙,都要起个大早,转两路公交车才能到,不仅费时还多花钱。”邵秀玲说。
邵秀玲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自从堂街镇卫生院的口腔科建成后,她再也不用舟车劳顿到县城去看牙了,骑上电动车10分钟就能到卫生院。
而邵秀玲能够在乡镇医院的诊疗水平,都得益于郏县强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力举措。该县为了让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强起来,由4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共建科室37个,填补乡镇卫生院耳鼻喉、口腔、眼科等科室的空白。引导县级优秀医师下沉,常驻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
秦可贞是郏县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医生,年5月份到堂街镇卫生院至今已经诊治患者余例。“每周四我都会在卫生院工作一天的时间,这样既能为患者答疑解惑,还能省去他们去县城这个环节。”
同时,郏县建设县域医疗中心,创成国家级胸痛、卒中等四大救治中心,与国家和省市(平顶山市)医院建立32个专科联盟,建成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11个省、市重点专科,县级院区全部评医院,医院诊治大病的能力,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信息化建设: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张主任,您好,可以听到我说话吗?”“可以,陈主任,画面和声音都很稳定,可以进行会诊。”
5月14日下午,在郏县妇幼保健院远程门诊会诊中心内,经过工作人员简单调试后,该院主任医师陈俊娜通过5G诊疗系统,与余公里外的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张彦武取得了联系。
“术后恢复得不错,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禁食海鲜和辛辣类食物。”通过对患者的病例、复查报告以及术后情况问询后,张彦武主任给出了建议和意见。
20天前,家住郏县渣园乡的李女士在郏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了手术,术后的她一直心存疑虑,经过张彦武主任远程会诊后,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现在看病真方便,医院医院的专家瞧病。”
“我们不但与省妇幼保健院实现了云上产科带教指导对接,还与郑大一附院、医院、医院建立了疑难疾病诊治联盟。”郏县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王江定介绍,该县投入万元,建设健共体信息化数字化工程,不但向上贯通医院、29万多名医生,还对下连接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的。
王江定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为解决群众就医“三长一短”的难点问题,破解“一院一卡、重复发卡、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的就医堵点,该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批使用具有国家标准的居民健康卡,第一家使用电子健康卡,第一家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全部就医流程的医疗机构,由院内“一卡通”逐步替换为“一码通”和“一脸通”。
市民贾女士对郏县妇幼保健院推出的“一码通”感触颇深,“以前看个病,挂号、缴费折腾半天,现在只需要扫一下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