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面食饸饹面
2024/12/20 来源:不详得白癜风去哪里治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947293563234773&wfr=spider&for=pc
一提到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黄土高坡的陕西,但是你知道吗,河南也是个吃面大省,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饸饹面。
饸饹面古称河漏,是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传说早在多年前,先人就把牛角钻6到7个粗麻线粗细的小孔,将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郏县饸饹面到底源自哪里?
据《郏县县志》记载,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和熬制的羊肉汤。
但是有人举出,明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中“谏迎佛骨”一节里有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年)冬,韩愈随唐军平叛,唐军离蔡(今河南上蔡一带),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饸饹面,说明饸饹面传入郏县至少有年的历史了。
还有一种说法在郏县流传甚广,说饸饹面原是西汉时期的宫中名吃,因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是郏县冢头人,故从宫中传到了郏县。
对于河漏后来如何变成饸饹的,传说是清康熙皇帝钦笔改写的。康熙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因名字古怪而引起康熙注意,他食后赞不绝口。但因河漏的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最初的饸饹机是木制的,有一个长长的木头轧柄,一个桶状漏斗,漏斗的底部凿出密密麻麻的小孔。和好的面块塞进漏斗,人坐在长柄上使劲往下压,漏斗底部小孔挤出的面条直接下进沸腾的大锅里。
将煮熟的饸饹面盛入碗中,再浇以高汤。高汤的主要原料是羊肉,配以草果、桂皮、肉桂、八角、茴香、胡椒、枸杞等十余种作料进行4小时以上的熬制,醇香浓厚,鲜甜可口。
隆冬时节,来上一碗饸饹面,身心舒畅,温暖整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