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郏县 > 郏县特产 > > 郏县蓝桥记

郏县蓝桥记

2022/6/1 来源:不详

当我从河南归返,路过著名的汝窑,随即想起了宋代,苏坟也在河南郏县。夜晚八时,我抵达郏县境内;村寨上空的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烹饪饭菜了。望着如白纱般的烟雾和安静的村庄,古朴的石街;我遂决定在姓姚的人家夜宿。进屋时,天空雾蒙蒙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屋内的桌上摆放着一盏灯火,在风雨中摇曳。淡淡而又微茫的火光,如混沌的世界。

  透过那户窗口望去,汝河大抵也有百余米远。大雨瓢泼,宛如狮子的咆哮,像是跌宕起伏的人生。汝河的支流毗邻苏坟而距离苏坟的档口,又有座丘陵:冒出的烟霭与雨水肆意撩起雨雾二者合一。我想起苏轼跌宕起伏的生命,也思考他为何选择郏县作为终了的归宿。

  早年听说郏县有个蓝河,上架一座石桥且名唤“蓝桥”。蓝河又与汝河相连,犹如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汝河作为上游的主流,蓝河则是下游的支流。在前往郏县前,我想若依据汝河的历史,追溯的长远也许能体会蓝河的魅力。

  郏县便是这样的地方,一条汝河、一条蓝河以及传说中象征浪漫、朦胧却又凄凉的蓝桥。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归宿。于是,我与千年之隔的东坡,开始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觉。

  当年,东坡之所以择郏县为万年吉地,恐怕也由于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我曾读王剑冰《郏县三苏园》中写道:“踏足苏坟内外,薄雾笼罩着一切;却也是淡淡、几乎留意不到的一层。苏坟四周的道路一侧,栽植柏树、松树和桂树,林风茂茂。”再往远处望,就是蓝河,上面有座桥,就叫做蓝桥。读至此处,我开始摸索出东坡的心路。文人都爱僻静,柏树和松枝代表“竹柏”一样的文人风骨。

  夜色逐渐凝结,隔壁人家的灯火熄灭。瓦砾的房顶被雨珠打得当当作响,像某种暗示和借喻,然而还看不见蓝桥,它被无尽的雨和茫茫的山崖所遮蔽。

  蓝桥架在汝河与蓝河的交界,山壁陡峭、河岸优美。蓝河蜿蜒地绕流着村庄,像护城河般庇佑。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一会儿踩着水花,划起双桨;不一会儿又撩起裙裾,翩翩起舞。我看见蓝河的水波倒映着粼粼的光芒,正五光十色地折射在她们的袖口、裙子的底端;她们的笑容犹如两千年前浣纱的西施般,素颜又不失高贵—迷人的美还源于文化衍生出的人文底蕴,真正的高贵在于“美而不自知”。蓝桥化作了陪衬,默默地驻守。

  蓝桥虽小,但游客踏访的足迹无数。它由青石砖和汉白玉一样的碎石铺砌,将人的情思牢牢锁住,然后升华。我想起电影《魂断蓝桥》的故事情节:女子与男子相恋,但因战争爆发,赶赴沙场的男人死掉了。女的从此便沉沦风月……

  郏县蓝桥的底下就是蓝河,我曾问过附近的村民缘何唤作蓝河,河水并非蓝色。他们说,蓝代表着一种凄婉和忧郁,在千百年来的汝河及蓝河两岸,造窑的民工和烧瓷的匠人生活艰苦,不少人都死了。他们的爱情也是凄美而令人无奈的。我还站在蓝桥上听到歌谣: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漱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肆;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赤尾,王室如檓。虽然如檓,父母孔迩。全诗描写一位妇女在河岸边砍柴,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窃窃私语化作缕缕情思。密布字里行间,纯真感人。

  关于蓝桥,还有记载显示:东坡当年走过这里,乘舟远赴蓝桥;此后,纪昀也曾三度到访郏县,研究郏县附近的裴李岗遗址和龙山遗址……这些都作为郏县蓝桥最深处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泉州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