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祟兴寺发现大唐开元七年石佛造
2023/1/10 来源:不详▲耸立在土岭上的祟兴寺
崇兴寺,位于古直隶汝州郏邑黄道保(今郏县薛店镇)下宫村,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郏县古迹志》记载为唐代所建,迄今已有余年历史。年9月,崇兴寺与下宫祖师庙一并被公布为“平顶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11月27日,汝州文史爱好者杨占营、刘占江、刘孟博、陈素贞、郭广杰与郏县文化局领导魏如江和崇兴寺薛光军先生,共同对该寺进行文化专访,在探访过程中,偶尔发现了一尊雕刻于“大唐开元七年(年)”的石佛像(残件)。虽然上体残失,但仍弥足珍贵,它对研究崇兴寺历史文化,尤其是古汝州及其郏县文化意义较大。
▲祟兴寺石佛造像(正面)
据现场观察:该尊石佛造像(残件)系崇兴寺藏大唐供奉佛像,高约35cm,底座前题记为:“大唐开元七年┃岁次己未九月┃囗囗后┃廿六日囗┃未囗夫┃囗囗囗┃囗教囗┃囗海囗┃囗梁囗┃囗开囗┃运囗囗┃囗舟囗┃囗信囗┃张囗囗┃囗囗囗┃及现囗┃囗囗囗┃造弥囗┃像一铺┃”等字样,所述的是此像的供养人(疑似“张”或“梁”姓供主)及供养的目的和供养时间,但由于文字缺失较多,无法辨识其详情。但根据内容中“大唐开元七年岁次己未九月”字样推算,此石佛所造准确时间应为公元年九月,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此尊石佛,真可谓是崇兴寺之“镇寺之宝”也!
▲祟兴寺石佛造像(背面)
我国石佛造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朝进入鼎盛,一直到唐宋以后,石佛像趋于衰微。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佛像也趋于流行。它们大多数像身的背部或台座上均刻有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等,后人据此可判断其年代。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输入中国,到了东晋南北朝时,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得到快速发展,到隋唐进入兴盛时期。佛教的迅速发展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但同时也与封建国家存在着一定矛盾。大量的农民出家为僧或者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寺院拥有了许多土地和劳动力,而寺庙土地还不用纳税,农民供养着僧人,形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大问题,从而威胁到了唐朝中央统治。于是唐武宗在会昌二年(年),下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私人财产全部“充入两税徭役”,仅京城长安一地就有人还俗,而佛寺仅留慈恩、荐福、西明、庄严四寺。
▲年汝州北门里街发现的石佛造像
会昌四年(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间和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会昌五年(年),又下诏所有非保留的寺院一概限期拆除。武宗前后共拆寺余所,拆招提、兰若余所。尤其是对佛像处置出台了严厉的政策:寺院的铜像、磬、钟统统销毁,用于铸币;所有铁像,交给本州,铸做农器;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如有违反,由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此次排佛事件,史称“会昌法难”。此尊石佛,估计也是在这次排佛运动中遭到毁残,之后有意或无意之中被弃之崇兴寺的某一角落,才有幸留存下来。
▲汝州郏县两地文史爱好者们在祟兴寺山门前合影
该石佛从品相、造型、做工及其上面所刻“大唐开元七年”字样上综合分析,应与年6月22日,在汝州市北门里街发现的一尊石刻坐佛造像为同一年代作品。崇兴寺为古老寺院,在方志上多有记载,但从创建时间上存在差异,如:明正德《汝州志·郏县古迹》和明万历《汝州志·郏县古迹》中所记载为“元泰定乙丑年(年)创建”;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郏县古迹志》记载为“唐时建”。
此尊石刻佛像的发现,佐证了: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郏县古迹志》记载的创建时间,相比明正德《汝州志·郏县古迹》和明万历《汝州志·郏县古迹》记载的创建时间更为准确。据此判定:古邑郏县崇兴寺,为唐代时期所建!
(整理:汝州刘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