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镇冢头镇中州小上海

2025/1/1 来源:不详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冢头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素有“中州小上海”之称。小镇始建于汉朝,因冢而得名,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穿镇而过的蓝河边有一处薄姬冢。据史料记载,薄姬本是秦朝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年,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将魏王豹生擒,薄姬作为家眷进入了刘邦王宫,成为一名织女,后又擢升为宫娥,进而得到刘邦的宠爱,生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汉高祖刘邦死后,政权落入吕雉手中,为独揽大权,吕雉对刘邦的儿子赶尽杀绝,只有刘恒幸免于难。究其原因,并非吕雉心软,而是因为刘恒受到母亲薄氏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无意争夺继承权,甘愿来到西北边疆荒漠贫瘠地带为代王,这才躲过一劫。吕氏势力被消灭后,刘恒被拥立为王,即汉文帝,薄姬成为皇太后。据传,汉文帝刘恒对母后极为孝敬。在冢头流传着不少汉文帝尽孝薄后的传说,位列“二十四孝”之二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文帝孝母的故事。薄姬去世后,文帝下命建造看墓院,并派军队驻守保护,皇亲国戚时常前来烧香祭拜。久而久之,冢南边兴起了集市,人口越来越多,冢头便由此得名。与此同时,冢头镇还有一处纪信冢。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在楚汉战争中,纪信假扮刘邦骗过项羽,帮助刘邦逃走,而他也献出了生命。由于纪信是代主而死,他的忠义受后人敬重,得到后世多次加封。时过境迁,这两座汉代坟冢早已归入沉寂,但因祭扫与市集而发展兴起的冢头镇却越来越热闹。明清之际,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聚集,各种烟行、酒馆、百货、药铺、餐馆等商铺在这里开张贸易,最盛时达多家,有“日进斗金”之说。当时的冢头镇毋庸置疑是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所以才有“小上海”的美称。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冢头镇之所以能有“中原茶文化之乡”的美名,是因为源于“万里茶道”的茶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罗斯恰克图,总长约0公里,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冢头镇就相当于茶商们休息的一个驿站。正因如此,冢头的茶馆业异常兴盛,人们都爱来茶馆喝茶聊天。如今的冢头,还有20余家茶馆。冢头镇还是最早引入烟叶的内地乡镇,是近代中国三大烤烟发祥地之一。冢头烟区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烟草地带”,种植的烟叶品质高,吸引许多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是中原最主要的烟叶集散地之一。与此同时,冢头镇的风味小吃享有盛誉。饸饹面始传自西汉时期的宫中名吃,在归葬薄姬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年历史。所谓“饸饹”,就是用饸饹器挤压的一种面条。在羊肉汤锅里煮熟后,带汤盛到碗里,放上切好的熟羊肉片、生葱段、羊油辣子和其他作料,香味扑鼻。在冢头人的心目中,“饸饹”是一种不能代替的美食。羊肉烩馍在冢头也有多年的历史,蓝河边的曹记烩馍在冢头镇乃至郏县都小有名气。据说,曹家祖上就是厨师,绝活儿是炒羊肉。明嘉靖时期,郏县县令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觉得曹家炒羊肉很不错,但就是馍太硬。陈王绶[shòu]就对他们建议,炒羊肉的时候,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于是曹家的祖师爷就把馍跟羊肉一起烩,没想到味道还真不赖,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逐渐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吃儿,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冢头的风味小吃花样不断翻新: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等。来到这里,保证能让你一饱口福。现如今,冢头镇是河南的红薯种植加工基地。这里种植的红薯淀粉含量高,加工的“三粉”产品口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冢头镇历史悠久,镇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有建于明嘉靖十三年被称作“河南第一桥”的蓝河七孔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解学士故宅;刘斯和故宅和秦都司故宅等等。年,冢头镇一举申报成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发掘地方文化、塑造小吃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业,是冢头镇的发展目标。整合民俗与茶食文化,提升体验质量,相信冢头镇定能重振“小上海”昔日风采!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