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王英沟村来过的不想走,走了的又想

2023/12/26 来源:不详

年12月23日,在以“乡村振兴美丽共享”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闭幕式上,河南郏县黄道镇王英沟村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王英沟村再获殊荣不是没有理由的。年11月初的一天,和朋友闲去郏县,有幸一睹王英沟村的美丽风采。从郏县县城向北驱车大约20分钟就到了王英沟村村口,时值早上八九点钟,深秋的太阳已经开始温暖大地,牧羊人和他的羊群缓缓地移动,自成一幅乡村美图。一河两寨,古树成群,这是王英沟村呈现出来的自然风貌。王英沟村坐落于大刘山脉,石鸡山脚下的浅山沟壑中,隶属郏县黄道镇。很久以前石鸡山上的流淌下来的溪流形成一条小河,名为青龙河,现在虽然河床干枯,但是河道尚存,仍被称作青龙河。王英沟建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末年。相传王英、王央二兄弟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路经此地,看山水相依,安静隐蔽,就停下脚步,男耕女织,渐成村落,后人称为王英沟。据说王英沟村是东汉名将铫期出生地,“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后汉书·铫期传》)。铫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后汉书·铫期传》)光武帝刘秀到此访将,一眼就看中了铫期。铫期辅佐刘秀成就了帝业,被封为安成侯,俗称王爷。所以,后人也称王英沟为“王爷沟”。郏县县志记载,“王爷沟”一直沿袭到清末,后又改为“王英沟”。走进王英沟村,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无论是小广场还是院门前,没有堆积杂物,没有碎石水洼,微风撩起的细细尘埃都好像是经过扫帚过滤了的。王英沟村整个村落典型地体现了“依山就势,沿水而居”的传统布局方式。已然干枯的青龙河将村庄一分为二,两边分别是河东街、河西街,民居依次分布在街巷两边,成就了“一河两寨”之说。河东河西两寨由两座桥相连,一座原木搭就,一座可避风雨,虽然都是新建的,但是风格古朴,与村中民居、古树、古井交相呼应,融为一体。沿着河西街走到村北头,过了风雨桥就到了河东街。在村中徜徉,不时遇到打招呼的村民,他们有的在做保洁,有的带孩子玩耍,有的只是晒晒太阳。一派祥和与知足常乐的气氛,让人不禁想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也许就是这知足常乐的处事之道,使得王英沟村至今保留着百年老屋,至今矗立千年古树。王英沟村的近百年的传统民居保存良好,占到全村民居的80%左右,大多数为传统的合院形式,多为两进院或者三进院,最后一进院房为窑洞,从穴居到窑洞、房屋遗存都是原生态的。眼下多数民居已无人居住,有些也已破落,但是原貌清晰可见,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布局、形制、脊饰等融合了建筑学、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红石材料经年未变,极具豫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区域特色。据说清咸丰年间河南西部匪盗猖獗,是不是因此王英沟村修建了寨墙不得而知,不过王英沟至今保留了寨墙,寨墙直接在村落东西两侧的垂直土壁的建造,因地制宜。重新修复的寨墙和寨门,为美丽的王英沟村增加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说王英沟村古树成群一点都不夸张,你能想象一个只有常住人口的王英沟有多棵百年古树吗?村里有人家居住的地方就有古树生长,不是国槐就是皂角,或者是枣树、柿子树。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村里年以上的古树就有18棵。据说西汉末年,由于战乱加上土地瘠薄,村民为了有好的生活,就种植了大量枣树,皂角,国槐等树木,并且村民还遵循了一个传统,从不伐树为柴。因此,部分树木千年不倒,扎根王英沟与村民为伴。闲去王英沟,发现古树就如寻宝一般,正当你对着一株年的皂角树感慨时,年的国槐又会令你张大双目。河东街有一株国槐,树龄年,它下垂的两条枝干形成一个小小的拱门,向上的另一条枝干延伸出十几米远,既豪迈又优雅。不用说,这自然成为村民的据点。年的国槐如若有灵,不知听到过多少消息,肚子藏了多少秘密。河西街也有一株国槐,树龄年,村民称之为汉槐。村里专门给它做了简介:“树干树围4.6米,树高20多米,树身表面千疮百窟,伤痕累累但表皮质地坚硬,在主干2米多处分出南北两两枝,有的曲如蛟龙,栩栩如生,枝繁叶茂,枝条向上到6米高处又平伸,把枝条推向18米之外,其他枝条形状各异,引人入胜,非常的壮观和神奇。”都说王英沟是神树庇佑的村庄,实则是人树和谐共处,才有了王英沟与众不同的魅力。“王英沟,两头修,嗑不起瓜子嗑黑豆,唱不起大戏玩提猴,搭不起戏台趁崖头,坐不起凳子坐石头。”这是关于王英沟村的一首歌谣。如今闲去王英沟村,歌谣里贫瘠已成为记忆,最美乡村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来源:闲去记作者:月上海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