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捐躯报国
2022/12/31 来源:不详鲁雨亭(.11.18—.4.1),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人。先后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河南宏威军士官学校,历任河南督军府掌旗官,建国豫军总部秘书、军法处长,武安县县长,国民革命军第41军军长代表兼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咨议,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等职。年11月任河南省永城县县长。年11月建立永城县抗日游击队,任大队长。年8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4月1日在永城县李黑楼与日寇浴血激战,不幸壮烈殉国,时年40岁。
年,鲁雨亭烈士被评为河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60位英雄模范之一;年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之一。
年4月1日,是我们的父亲鲁雨亭烈士壮烈殉国80周年纪念日。80年来,永城和原豫皖苏边区的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纪念他。我们怀着沉痛而激动的心情,回忆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翻阅着以往的信件、日记、遗著以及纪念资料,那些可歌可泣的场面历历在目。
亲情永恒
父亲鲁雨亭是河南永城山城集(现芒山镇)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我们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在年前后出生的。这一时期,正是祖国风云变幻多端的年代。那时父亲经常外出,在家的时间总是断断续续,有时他于傍晚匆匆归来,黎明时分又匆匆离去。不过,也有在家长住的时候,那正是父亲不愿与反动派和民族败类同流合污而宁愿隐居乡土的年月。那时,他不是独自在小阁楼上写字,就是和祖父长时间交谈。我们家有个规矩:大人办事或谈话时,不允许小孩子们打扰,我们都能遵守这一家规。父亲把事情一办完,便笑容可掬地来到我们中间。他的口才很好,极会讲故事,而且学识也较广博。我们孩提时代听他讲述了文天祥、岳飞、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战斗故事,以及类似“头悬梁锥刺股”等许多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余暇时,他还教我们习字。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次,我们极羡慕地询问他的字是怎么练出来的。父亲指指祖父的住室说:“那是你爷爷当初严格要求的结果。我上学时,你爷爷每天除查我的功课外,还规定我必须再写1篇小字、10篇大字,完不成是不行的。以后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学习就自觉了,就是我在外边工作了,也还是按时把作业寄给他批改,从未中断过。”
祖父母对我们的父亲——这一独生儿子要求十分严格,而父亲对我们的祖父母非常尊敬。父亲从外地回到家里,不管什么时候了,都要到祖父母房里问候二老,然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里,卸去行装,漱口洗面。晚上,父亲要等二老就寝后才去安歇,清晨要到二老面前道过早安才去做事。有时家中做点好吃的东西,父亲总是亲自端到二老面前,然后才和我们一起就餐。父亲尊敬长者的品德,深受邻里称赞,被人们视为楷模。
父亲是一个忠厚和气的人,也是一个原则性强、极其严厉的人。四祖父家一位小叔曾写信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父亲参加新四军后,鉴于当地吸毒成风,曾发动一场戒烟运动。我们的四祖父吸鸦片,他认为自己是总队长的亲叔,拒不戒烟。父亲不徇私情,在当面严加劝告无效后,即下令将其抓了起来,关押月余。这件事得到四祖父全家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这一措施不仅使四祖父戒了烟,而且大大推动戒烟运动在根据地夏永砀中心区迅速开展。
鲁雨亭画像
浩然正气
父亲早年投身建国豫军,任军法处处长,驻防郏县。当他听说县衙在处理民事诉讼方面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老百姓叫苦连天时,气愤地告诉他的卫士祝协荣说:“快传达我的命令,凡有冤百姓,需打官司者,可直接到司法处来!”显现出一身凛然正气。有人劝说:“处长,军法处受理民间诉讼,超出尊职权限呀!”他说:“怕什么,本职难道能眼睁睁地看老百姓冤死吗?”结果老百姓纷纷到军法处告状,许多已被县衙错判的案件被一一翻了过来。于是,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鲁青天”在县境广为传颂。
年,26岁的他被委任为武安县县长。上任不久,他即把贪污、侵吞公款的前任县长投进监狱依法惩处,县衙内外欢声雷动。短短数月内,他将人民自治会、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组成。不久,因军阀压境,他被迫离职。临走时,百姓摆出香案达二里路,依依惜别,送号“铁面包公”。
“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看到国破家亡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不思救国,却高喊“攘外必先安内”,围剿苏区,挑起内战,满怀抗日救国之情的鲁雨亭,遂奋笔疾书呼吁停止内战,共御外侮。他奋笔写下《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一文,于年10月12日刊载于天津《大公报》。文中写道:“战祸连绵,几无宁日,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应立息内战,止戈言和,牺牲成见,忍痛救国。”他无私无畏,冒死向当局进言。
年11月,他被第五战区和河南省政府联合委任为永城县县长,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抗日救国的大业之中。为了支持由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举办、由中共地下党支持的抗日救亡青训班,他不顾省政府“动用修路砖渣款元以上者,必经批准”的规定,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强制挪用0元交给青训班使用。同时,亲自写了报告,呈送省政府“请予注销,静候处分”。青训班举办两期,学员共约人,培养了一大批坚强的抗日领导骨干。
而国民党顽固派却向省里告他“赤化永城”,煽动永城各区拒不配合动委会工作。省国民党党部也下令解散青训班和动委会,并威胁要撤去他的县长职务。在黑云压城的日子里,他顶着压力,毅然支持学生队到徐州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请愿,自己捐给请愿队伍大洋,并致李宗仁先生一封信。请愿得到了李宗仁支持,并亲笔复信,赢得了胜利。
毁家纾难
为了抗日,他抛弃了高官厚禄,舍弃了富裕生活;克服万难,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从17人的游击队起家,发展到近0人之众。
他吃大苦、耐大劳,在他的战地日记里,记录着他的战斗生活。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部队几乎天天转移,昼伏夜出。见到他的亲友描述道:他穿着一件粗布棉袄,露着棉花,脚上穿着粗布鞋,还一样一只;背着大粪篓,在风雪夜里没有被子盖,和战士们一样钻草窝、睡湿地;全身长满了虱子,得用小笤帚给他扫;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但他精神饱满,意志坚强。
年,他很少给家里写信,即使写信,也全是表达抗日决心。年2月2日,也就是牺牲前将近两个月时,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这是他最后的绝笔。在信中,他慨然写道:
“儿以身许国20年,今又以身许党,责任愈大,负担越重,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矢志靡他,始终不渝,争取国家解放民族自由,竭儿一身所有,为抗战得到成功,乃是为国为民实施主义之第一步。”
“儿抱定牺牲决心,与敌周旋,即儿个人亦必只身杀敌,为国效死,况今有数千健儿,供儿驱策,恨不得杀尽倭寇飞渡东京,斩日皇头也。”
“在国家未解放,民族未复兴,主义未彻底实现前,决不去见父母。”
“母亲想儿,儿亦想父母,忠孝不两全。儿更认为尽孝方能尽忠,尽忠即是尽孝。”
每读到这封信,不能不为他的浩大胸怀、英雄气概、深沉而又动人的感情潸然泪下……
早在年,父亲在河南法政学堂就读时,便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河南宏威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为驱逐外国列强作长期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原已远离政坛的他,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应邀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驻南京军长代表兼驻南京办事处主任。上任后,积极促成了孙殿英的赤峰抗战,获得全国民众的赞誉。他引导孙部避开内战漩涡、养兵待战的建议虽被采纳,却遭到了西北军阀和蒋氏中央政权的两头夹击,使得孙部一败涂地,他也因此被关押。此事使他对蒋氏政权更加失望,遂于年回到家乡,息影林泉,帮助我的祖父鲁紫铭先生进行教育和植树造林事业。
“七七事变”爆发,他又一次应好友高树勋的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训练河北抗日健儿,组成8个民团。然而,当他请求率队投入华北抗日前线时,却被拒绝了,他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浇了冷水。不得已,他带着高树勋送的50支步枪回到家乡永城。
年10月,大敌当前,他去南京“找一个抗日的事干干”,后被委任为永城县县长。一上任,他便雷厉风行地在几位共产党员的协助下,开办了两期抗日青年训练班,并向永城各个行政区派出工作团,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组织民众自卫,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为日后抗战训练了大批干部,打下了重要的群众基础。年5月12日,父亲率领县大队与进攻永城的日军血战竟日,但实力悬殊,永城于当日陷落。
永城陷落之后,父亲与祖父争相留下抗日,最后,父亲写下“组民众、抗强敌、入共党、救国家”的誓言,与祖父泣别。
揭竿而起
年9月4日,父亲谢绝挚友、抗战名将池峰城将军请他留在身边任职的殷切建议,冒死秘密潜回永城,在芒砀山上,以17义士起家,比照共产党领导的萧县游击队,拉起了永城人民抗日游击队,番号为“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29大队”。
游击队成立之后,通过夏邑太平集之役、孔庄之役、火神店夜袭、鱼山抗战、梁河洼摸敌等主要战斗,肃清土匪,消灭汉奸,队伍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芒砀山、山城集为中心的永城北、东,夏邑东,砀山南,萧县西,方圆多华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年7月29日,父亲率领游击队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在僖山伏击、阻击进犯日军,毙伤日军余人、指挥官1人,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永城陷落后及建立游击队期间,他一次次地向国民党军政机关争取对他返回永城坚持抗战的支持,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还遭到了冷嘲和讥刺。在游击队万分艰难的情况下,父亲派人好不容易找到国民党政府商丘行署豫东民运指导员宋克宾,请求支持。可这个国民党大员完全不顾抗日大业,反倒讥讽说:“鲁雨亭都红半截了,我就是有钱,也不能给他!”父亲听后,气愤地说:“我红半截干啥!我都红完不就算了吗!”虽一次次地遭受抗战受挫的痛苦,父亲却始终坚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