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朝亡于小冰河期就会有人反驳,但看看
2023/3/17 来源:不详发生在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极冷的气候使得自然灾害频发,基本可以总结为冬天奇寒,夏天大旱与大涝。因为自然灾害,全球性的粮食减产,引发了众多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尤其是受灾严重的地区,仿佛人间地狱。就因为小冰河期导致的大灾荒,加上明朝政府赈灾不力,导致大量灾民起义,社会剧烈动荡,这也成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导火索。所以,很多人认为,小冰河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要说明亡于小冰河期,那肯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驳,而且令人信服的理由也有千千万万,但我们看看明末关于冰河时期的一些记载,或许又不得不怀疑了。小冰河时期到底有多冷?清朝初年,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书——《北游录》,书中的一些记载,便可还原小冰河时期江南的寒冷程度。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一年的封冻时间就长达天,可以说冰冻时间在有记载的历史里,属于空前绝后。
冰河期自然灾害产生的效果在万历十三年开始明显起来,但在崇祯时期达到了巅峰,也就是说冰河期最为严重时恰恰是在崇祯朝,此时寒冷、大旱,鼠疫横行,北方许多地方几乎颗粒无收。不只是北方,江南同样出现气温异常,甚至河面结冰。对于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为严重的事实,可以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时起时伏,但在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小冰期时代,不仅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可见,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除了内乱外,北方少数民族也频繁南下,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彻底摧垮了明朝政权。
再从清朝初年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中可见,书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来是贡品,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河期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橘农都不敢再种橘子。在小冰河期,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除旱灾旷日持久外,鼠疫也开始蔓延,可以说,明末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旱灾和鼠疫的联合打击,鼠疫甚至蔓延到了京畿地区。饥饿、战争、鼠疫,让明朝苦不堪言,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写给福王的信中即提到:“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处处土贼盘踞,加以流贼数万阴相结合,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又六日之内,连破宜阳、永宁二县。贼势汹涌,窥洛甚急。无坚不破,无攻不克。且饥民之思乱可虞,人心之瓦解堪虑。况抚台大兵无一至,虽有操、义二兵,亦无粮饷,及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城中一无可恃,有累卵朝露之危。”
由记载,就可以知晓当时小冰河期灾害的凶恶,也许明朝不只是因为小冰河期才灭亡的,但小冰河期肯定对明朝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