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父亲鲁雨亭
2023/2/18 来源:不详文/鲁伟漪
我的父亲鲁雨亭
张震年4月为纪念我的父亲殉国65周年题词:豫东民族英雄,永城革命先烈
鲁雨亭(.11.18~.4.1)河南永城县山城集人。年11月任永城县人民抗日游击队大队长。年8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总队长。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4月1日在永城李黑楼战斗中,与日寇浴血激战,不幸壮烈殉国。
父亲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和道路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他总是坚定地选择投身于为人民的解放、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实现了从身处国民党旧营垒中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者向新四军著名将领和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转变,成为在豫皖苏边区让敌寇闻风丧胆、让百姓衷心爱戴的著名民族英雄。被誉为河南省十大烈士之一。
父亲的画像
年,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名抗战著名英烈名录,我的父亲——原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总队长鲁雨亭烈士,光荣地名列其中。
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我又作为抗日英烈子女的代表,在大阅兵老兵第一方阵接受检阅。这是党和国家、人民给予抗日英雄的极高荣誉。我知道,我代表的不仅仅是雨亭烈士的后代,也代表着家乡永城的党政军民对先烈的缅怀与崇敬。
到年4月1日,我们的父亲鲁雨亭壮烈殉国已经80周年了。80年来,永城和原豫皖苏边区的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纪念他。我们怀着沉痛而激动的心情,回忆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翻阅着以往的信件、日记、遗著以及纪念资料,那些可歌可泣的场面历历在目。
永城山城集鲁雨亭故居(大军帐)
少怀壮志烈士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磨练中形成的。
父亲是河南永城山城集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父鲁懋功、父亲鲁紫铭均是晚清秀才。鲁雨亭,原名鲁鸿逵,字翼亭,梦大鹏覆体,改为鲁鹏,又梦大鹏一翅被伤,改为雨亭。他说,将来要“羽翼国家,雨露人民”,他的乳名“献”,意即长大为国贡献。
我的祖父祖母鲁紫铭和张梦兰,摄于20世纪50年代
父亲自幼博览群书,注意从历代名人志士的精神、业绩中吸取营养,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天地正义,效法古今伟人”(自拟)、“还我河山”等名言,写成条幅挂在室内,以激励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立志“不愿做大官,只愿做大事”。他常和同学讲,“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岂能安处家中,当阔少爷,做富家翁,而碌碌无所作为。”
学生时代的父亲,对劳动人民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境遇深表同情。他继承了“爱国爱民”的家训。我的祖父鲁紫铭,在堂屋门楣上镌刻了“为国储才”4个大字,烈士也奋笔疾书“惠我贫邻”4个大字,并刻石碑竖在大门外,立志“行己以正激浊扬清”,竭力为民众办些事情,借以实践他“羽翼国家,雨露人民”的誓言。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深情地说:“鲁县长生的富人身,长的是穷人心啊!”
无私无畏他早年投身建国豫军,任军法处处长,驻防郏县。当他听说县衙门在处理民事诉讼方面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老百姓叫苦连天时,便气愤地告诉他的卫士祝协荣说:“快传达我的命令,凡有冤百姓,需打官司者,可直接到军法处来!”显现出一身凛然正气。有人劝说:“处长,军法处受理民间诉讼,超出尊职权限呀!”他说:“怕什么,本职难道能眼睁睁地看老百姓冤死吗?”结果老百姓纷纷到军法处告状,许多已被县衙错判的案件,均被一一翻了过来,于是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鲁青天”,在县境广为传颂。
年,26岁的他被委任为武安县长,上任不久,他即把贪污、侵吞公款的前任县长投进监狱,依法惩处,县衙内外欢声雷动。短短数月内,他即在全省第一个将人民自治会、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组成。不久,因军阀压境,他被迫离职。临走时,百姓摆出香案达二里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送号“铁面包公”。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看到国破家亡,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不思救国,却高喊“攘外必先安内”,围剿苏区,挑起内战,满怀抗日救国之情的他,遂奋笔疾书呼吁停止内战,共御外侮。他奋笔写下《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一文,于年10月12日载于天津《大公报》。文中写道:“战祸连绵,几无宁日,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应立息内战,止戈言和,牺牲成见,忍痛救国。”他无私无畏,冒死向当局进言。
年11月,他被第五战区和河南省政府联合任命为永城县长,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抗日救国的大业之中。为了支持“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举办由中共地下党支持的“抗日救亡青训班”,他不顾河南省府规定“动用修路砖渣款元以上者,必经批准”的规定,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强制挪用0元,交给青训班使用。同时亲自写了报告,呈送省府“请予注销,静候处分”。青训班举办两期,学员余人,为当时培养了一大批坚强的抗日领导骨干。
而国民党顽固派却向省里告他“赤化永城”,煽动永城各区拒不配合动委会工作,省国民党部也下令解散青训班和动委会,并威胁要撤去父亲县长的职务。在黑云压城的日子里,他顶着压力,毅然支持学生队到徐州向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请愿,自己捐给请愿队伍大洋元,并致李宗仁一封信。请愿得到李宗仁支持,并亲笔复信,赢得了胜利。
情深似海青年时代,一次他自外地回来,在陇海铁路一个小火车站,发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面黄肌瘦,无依无靠,便把她带回家收养起来,为她起名“梅花”,字“雪芳”,希望她将来像一朵腊梅一样不畏冰雪严寒,茁壮成长。梅花和我们子女同吃同住,直到长大成家。
父亲是出名的孝子,又是慈父。他外出回到家,首先去看望老人;晚上睡觉时,先服侍二老就寝后才离开。即便他当县长时,回到芒山老家,还是经常给母亲洗脚,剪脚指甲。
他非常疼爱儿女。他长年在外,难得回家,但只要回家,总是忙中抽闲,尽量陪着孩子玩:到芒砀山找“石猴”,访“夫子避雨处”、“张飞寨”。有时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听他讲“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有时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他还带着孩子们赛爬山,比游泳,还和穷苦乡邻的孩子一起在院内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一次,他带着孩子们在碱河沙滩上赛跑,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向前跑,他则假装跑不动,在后边捡孩子甩掉的鞋子,最后,抱了一堆鞋子笑呵呵地说:“我输了,我输了!”他有时又像孩子一样调皮。4岁的小文最爱吃肉,一次吃烙馍,他把一张烙馍卷上肉又夹上两个辣椒给她吃,小文辣得嚎啕大哭,他却哈哈大笑,过后又抱着她说:“我错了,我错了!”奶奶说“你真是个小孩头!”这就是我们心怀慈爱、侠骨柔情的英雄父亲。
参加抗日后,他和战士情深似海。86岁的徐树森老人,当年是父亲的机要员,17岁。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们是忘年交,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战争年代,长期睡草窝,躺湿地,我长了疥疮,身上、手指、脚趾都流浓血。当时鲁雨亭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总队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除为我找来医生洗熏打针外,看到我浓血沾在裤子上,让人为我用布作了十几条裤叉来回换。行军路上,让我趴在他的大红马上。到宿营地,亲自给我做面条。我手疼得无法拿筷子,他把面条压碎,一口一口的用勺子喂我。”
当年的战士王秀生回忆说:“年一个夜晚,茫茫大雪。在行军路上,走着走着我鞋掉了,鲁总队长说:我这有一双鞋,你先穿着。谁知天亮了,我看见他是穿着布袜子在雪地上行军!我感动得哭个不停,他却说:哭啥!我这不是很好吗?”
在对日寇作战当中,他还提出,“抗日不扰民”。他爱人民,人民也和他心连心。年的大年初一,他带领队伍到蒋胡同村,有群众看见了他,说“鲁县长来了!”消息很快传开了,群众自发地挤满了院子,男男女女,老人孩子都来了。有的挎着篮子,有的背着口袋,也有挑担子的,他们带来了鸡蛋、活鸡、猪肉、粉条、柿饼、红枣、年糕等,应有尽有,他出来一看,堆了一大堆东西。还有几个群众,跪在他面前要叩头,他急忙扶起大家说:“这可了不得!”他急忙叫村长来,让把东西都退回去。
村长假意说:“这么多东西都不知是谁的,让我咋退”。谁知正发愁这东西咋退,邻村的群众听说鲁县长来了,推着小车也来送年货,东西越堆越多,堆成了小山头了。见此情况,他跟村长说:给部队留一部分,其余都分给军烈属和群众,一家一份。又向同志们说:“咱赶快走,赶快走!”连夜又转到了磨山。同志们开玩笑说:“咱总队长让老百姓撵跑了!”可见,他爱民,民爱他,群众和他心连心啊!
吃苦耐劳为了抗日,他抛弃了高官厚禄,舍弃了富裕生活。他克服万难,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从17人的游击队起家,发展到近0人之众。
他吃大苦耐大劳。在他的战地日记里,记录着他的战斗生活。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部队几乎天天转移,昼伏夜出。见到他的亲友描述道:他穿着一件粗布棉袄,露着棉花,脚上穿着粗布鞋,还一样一只。背着大粪篓,在风雪的夜晚没有被子盖,和战士们一起同样钻草窝、睡湿地。全身长满了虱子,都用扫帚给他扫。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但他精神饱满,意志坚强。
年,他很少给家里写信,既使写信,全是表达抗日决心。年2月2日,也就是牺牲前将近两个月给父母写的信,是他最后的绝笔:
“儿以身许国20年,今又以身许党,责任愈大,负担越重,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矢志靡他,始终不渝,争取国家解放民族自由,竭儿一身所有,为抗战得到成功,乃是卫国为民实施主义之第一步。”
“儿抱定牺牲决心,与敌周旋,即儿个人亦必只身杀敌,为国效死,况今有数千健儿,供儿驱策,恨不得杀尽倭寇飞渡东京,斩日皇头也。”
“在国家未解放,民族未复兴,主义未彻底实现前,决不去见父母。”
“母亲想儿,儿亦想父母,忠孝不两全。儿更认为尽孝方能尽忠,尽忠即是尽孝。”每读到这封信,不能不为他的浩大胸怀、英雄气概、深沉而又动人的感情潸然泪下……
屡挫屡战早在年,父亲在河南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时,便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宏威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为驱逐外国列强而做长期准备。
年“九·一八”事变后,原本已远离政坛的他,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应邀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驻南京军长代表兼驻京办事处主任,上任后,即积极推动军长孙殿英投入抗战,促成了孙殿英的赤峰抗战,获得全国民众的赞誉。但他为引导孙部避开内战漩涡、养兵待战的开赴青海、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议,经孙殿英采纳并准备实施时,却遭到了西北军阀和蒋氏政权的两头夹击,使得孙部一败涂地,父亲也因此被关押。此事使他对蒋氏政权更加失望,遂于年回到家乡,息影林泉,帮助我的祖父鲁紫铭进行教育和植树造林的事业。
七七事变爆发,他又一次应好友高树勋的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训练河北抗日健儿,组成8个民团。然而,当他请求率队投入华北抗日前线时,却被拒绝了,他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浇了冷水。不得已,带着高树勋送给他的50支步枪,回到家乡永城。
年10月,大敌当前,他去南京“找一个抗日的事干干”,在徐州恰遇机缘,被第5战区李宗仁和河南省政府共同委任为永城县长。一上任,他便雷厉风行地在几位共产党员的协助下,开办了两期抗日青年训练班,并向永城各个行政区派出工作团,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组织民众自卫武装,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为日后的抗战训练了大批干部,打下了重要的群众基础。年5月12日,担任永城县长的父亲率领县大队与进攻永城的日军血战竟日,但终因实力悬殊,永城于当日陷落。
永城陷落之后,父亲与祖父争相留下抗日,最后,父亲写下“组民众抗强敌入共党救国家”的誓言,与祖父泣别。
揭竿而起这年9月4日,父亲谢绝了挚友池峰城将军请他留在身边任职的殷切建议,冒死秘密潜回永城,在芒砀山上,以17义士起家,比照共产党领导的萧县游击队,拉起了永城人民抗日游击队,番号为“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第29大队”。
游击队成立之后,通过夏邑太平集之役、孔庄之役、火神店夜袭、鱼山抗战、梁河洼摸敌等主要战斗,肃清土匪,消灭汉奸,队伍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芒砀山区、山城集为中心的永城北、东,夏邑东,砀山南,萧县西方圆约多华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年7月29日,父亲率领游击队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在僖山伏击、阻击进犯僖山的日军,毙伤日寇余人,指挥官一名,打了一个大胜仗。
父亲的战时日记
在永城陷落后及建立游击队期间,他一次次地向国民党军政机关争取对他返回永城坚持抗战的支持,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却遭到了冷嘲和讥刺。在游击队万分艰难的情况下,父亲派人好不容易找到国民党政府商丘行署豫东民运指导员宋克宾,请求支持。可这位国民党大员完全不顾抗日大业,反倒讥讽说,“鲁雨亭都红半截了,我就是有钱,也不能给他!”父亲听后,气愤的说:“我红半截干啥!我都红完不就算了吗?”一次次地遭受抗战受挫的痛苦,父亲却始终坚持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