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红牛前世与今朝
2022/11/5 来源:不详你了解
“郏县红牛”的前世与今朝吗?
此刻
带你领略“郏县红牛”的魅力。
早在西周时期,郏县就属“应国”辖地。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郏县及周边县(市))。周成王五年,周公营建东都洛阳,郏县为王畿内地。
据《礼记.檀弓》记载:“周人尚赤,牲用骍(xīng,赤色的牛)”。意思是说:周朝崇尚红色,祭祀必用红牛。
这也促使了郏县红牛作为“大牲(祭祀用牛)”的遴选标准流传下来,成了郏县及其周边地区饲喂优选犊牛的标准,使郏县红牛优秀基因得以传承。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郏县红牛成了农耕的主要役畜。
公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苜蓿种子带回国内,在中原一带广为种植,用以喂牛,使郏县红牛的品种质量发生显著提升,如体型增大,役用能力和肉的品质都得到提高。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郏县红牛饲养管理方法,如耐粗饲、易喂养、抗病力强、繁殖力高,“定时定量,少给勤添”,“有料没料,四角拌到”等。
在选种选配方面,严格选择种公、母牛,使郏县红牛具有了:“头如罐,眼如蛋,耳如扇,毛如缎,龙门角真好看,叫唤一声能听二里半”,“前胸放下斗,后裆放下手,老虎脖子石磙腰,木偶蹄子白尾梢”等优秀种质特征。
郏县红牛肉始于宋、盛于清,是康熙年间著名的老字号贡品牛肉,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当时的大诗人苏东坡,在经过郏县饮用玉泉水,品尝红牛肉,写下著名词句“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其中“色香味”就是指郏县红牛肉。
郏县红牛肉选用纯正的郏县红牛为原料,分割、腌渍、煮制,配以多种名贵芳香中草药配方成佐料入锅,采用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郏县地下水加盐长时间腌渍。
经过几十道工序,运用大锅、炉子、叉子、铲子等各种工具,纯手工腌煮而成,其肉色深红,切面呈大理石花纹状,质嫩色鲜、肉味醇香,具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脂肪、高能量等优点,风味独特,属牛肉中的精品、美味中的佳肴。
郏县红牛雪花牛肉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肉质细嫩,柔软多汁,可达到国际A4、A5级标准,每公斤售价元左右。
郏县红牛大事记
郏县红牛年作为河南省地方牲畜优良品种,选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在全国第一届农展会活体展出,获得“金奖”;
年列入河南省优良畜禽品种志,并出口科威特等中东国家;
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黄牛育种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列入“中国八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
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农业部第号公告把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确定为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C);
年建立“郏县红牛”基因库;
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郏县红牛“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年被农业部列入《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年)》;
年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方案(-年)》;
年选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估值10.25亿;
年获批创建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年被列入豫西南肉牛产业集群发展项目主要内容之一。
郏县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为了鼓励农民养红牛、养好牛,从到年在郏县共举办了三次赛牛会、六届红牛节。
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邱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曹兵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陈宏,山西农大教授冀一伦,全国畜牧总站站长徐景仁等专家教授莅临指导,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曹兵海说:郏县红牛雪花牛肉可与日本和牛肉相媲美;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说:郏县红牛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物种资源,就像“车中的奔驰、酒中的茅台、茶中的龙井”。
近年来,市、县两级高度重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多项支持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的意见,拿出专项资金余万元支持持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目前,郏县红牛产业已成为郏县乃至平顶山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县域经济重点产业、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
目前,郏县红牛存栏6万余头,规模养殖场96个、养殖专业村个、养殖专业户户,年屠宰量6万头肉牛加工企业2家,百年老字号郏县红牛肉专卖店19家。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构建郏县红牛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郏县为核心辐射周边县(市)的郏县红牛优势产业区,形成河南省乃至中国的重要农产品品牌,打造“郏县红牛,中国力量”大品牌战略基础平台。
图/文:侯兵
声明:文章内容属于原创,图片素材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