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022/8/22 来源:不详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超通讯员李菊棉张萌
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又称“列埠口”,始建于汉,繁荣于明清,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是郏县75个传统村落之一,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总人口人,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该村坚持古建筑、古街巷及传统景观风貌的“原真性、整体性、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性、居民参与性”底线不动摇,积极探索“古为今用”新路径,坚持传承保护,保留古色古香的基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年初,李渡口村被确定为河南省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万元,县级财政资金6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后,该村又先后荣获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河南省历史文化明村保护发展示范村,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村庄基础条件、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村庄在“旧貌”中焕发“新颜”,实现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作为。
美丽乡村“建起来”。李渡口村牢固树立“保护就是新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念,不搞大拆大建,找准传统村落坚守与美丽乡村渐进的结合点,以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承载能力为本,从发展全局出发,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融入“大花园”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中,建设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1个,各类游园7个,景观院落15个,微景观23处,生态停车场3个,星级公厕3个,安装休闲座椅30个,配置分类垃圾箱30个,种植各类月季1万余株,植被种类达到50余总,建成了集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村落。
社会投资“引进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李渡口村加强内引外联,在实施美丽乡村项目的过程中,组建了由镇政府、村集体、项目实施单位、文化人联合参与的旅游开发公司,建立多方协商规划机制,注重资源整合、统一规划,确保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配套设施、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在此基础上,李渡口村注重招商引资,不断培育乡村旅游业态,先后引进了书香文化民宿、酒文化艺术馆、根雕艺术馆、中医养生馆、古渡茶馆等12个百万元以上招商项目,撬动民间投资余万元。同时,创建了李渡口创客示范园区,吸引了独立艺术家、返乡创业人士、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入驻园区创业,建成了古村卤肉、渡口李红猪蹄、传统风味扣碗、贵府苑饸饹面、渡口老酒馆、大碗茶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店铺,极大地丰富了村内业态。
传统村落“美出来”。走进如今的李渡口村,古朴典雅的古寨墙、旌旗飘扬的古街巷、妙手点缀的小广场、特色小吃味飘香,古色古韵的乡愁气息揭开了尘封千年的故事,历史的血脉得以延续,重新定义的青砖黛瓦,源远流长的渡口文化,焕发新颜的传统村落,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就了蝶变的李渡口。
乡村旅游“火起来”。每逢节假日,村子里热闹非凡,文艺表演、书画交流、文化主题活动等乡村旅游活动让村庄充满活力,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有的携友在村里悠闲品茶、下棋、聊天,有的在村里流连忘返,品味古韵乡愁,欣赏乡村美景,有的打开手机对古建筑、民俗小院、街头小景拍个不停,记录美好时刻。美丽乡村旅游带火了李渡口村,村庄不仅有观赏性更有体验性。当前,李渡口村月平均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
村民生活“富起来”。李渡口村大力实施三变改革,整合农村剩余资源,群众入股参与,经营性企业、商家入驻,村集体占股分红,壮大了集体经济;通过培训引导村民到村内企业、民宿、店铺就业,实现本村和附近农民就地城镇化、商业化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已有余名群众返乡劳务务工参与村庄建设,22户群众在村内经营了饮品店、民宿、美食等,村民自己在村内摆小摊位,经济收入一个月最少能增加收入元,旅游旺季月收入增加元以上。
如今的李渡口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撬动,传承和挖掘了古村落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村落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构建成了“吃、住、游、学、行”为一体的“旅游+”业态模式,再造活态乡村生活,探索出了一条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