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襄樊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场
2025/6/29 来源:不详说关羽威震华夏的不是别人,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文是: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先为大家分析一下当时形势是怎么样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击败了襄阳太守吕常和征南将军曹仁,将吕常和曹仁分别包围在襄阳城和樊城中,吕常和曹仁据城死守,城内仅有魏军数千人。而且当时汉水猛涨,水势已经快要涨到与城墙一般高的位置,吕常和曹仁没有任何办法,要么投降,要么死守。襄阳在汉水南岸,樊城在汉水北岸,当时关羽的水军已经控制了汉水,拥有绝对的制水权。于禁和庞德在樊城的北边,由于水势过大,魏军又没有水军,因此被关羽击败,于禁投降,庞德被杀,要知道于禁的七军是曹魏最精锐的部队,于禁是曹魏外姓将领中地位最高的将领,于禁官拜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这个权力在当时的曹魏政权中,仅有于禁一个人有这个权力,于禁基本上相当于曹魏中央军的司令员,你想想是什么概念?当时的襄阳城离宛城(今河南南阳)只有公里,只有一两天的行程,拿下襄阳和樊城,关羽就可以进一步进逼宛城。梁、郏、陆浑等地的强盗很多遥受关羽的印信,梁地是今天的开封,在许昌的东北方向;郏地是今天河南的郏县县,在许昌的西边,洛阳的东南边;陆浑是今天河南嵩县东北一带,在洛阳的南边,南阳的北边,洛阳与南阳之间的位置。洛阳是中原的重地,也是曹魏的核心区域,许昌是汉献帝所在的位置,是曹魏名义上的都城。也就是说,关羽这一战,围困襄樊,逼近南阳,都城许昌和重地洛阳一带,都因为关羽的襄樊之战,而产生动乱,一旦关羽拿下襄樊,那么宛城就成为蜀汉与曹魏的前线,而许昌和洛阳就成为二线,只要突破宛城,关羽就能兵临都城,这是怎样一种威胁?为什么曹操两次准备迁都,因为曹操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威胁,曹操一生何其英雄,什以大风大浪没见过,如果不是实实在在的威胁,曹操怕过什么?虽然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不要迁都,只要联络孙权共同打击关羽即可,但曹操的考虑显然与司马懿和蒋济不同,曹操考虑的更多是政治影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影响,毕竟只要有威胁都城的可能性存在,在政治上造成的影响都不会小。不可一世的曹操,实力强大的曹魏,居然要靠联合东吴来共同击败关羽,你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关羽有多么的强大。一个武将,打得一个雄据天下九州,以中国自居的正统政权,几欲迁都,整个中原地区全都因为关羽的这一场战争而震动,搅动曹魏政权看似平静之下的各种不满势力纷纷响应关羽来背叛曹魏,这种阵势,放眼整个三国,也唯有关羽才能做到吧。看看东吴的孙权打合肥,打了几十年,毫无进展,哪怕十万大军,连合肥城都攻不进去。再看蜀汉的诸葛亮,7年时间5次北伐,也没有关羽这一次取得的进展大,更没有关羽这一战产生的威胁大。《三国志》作者陈寿作为晋朝人,以魏为正统,蜀汉的关羽在陈寿笔下,至少是个敌方,而“威震华夏”四个字,陈寿绝无隐瞒或夸大,放眼整本《三国志》中,唯有关羽有这四个字的描述。襄樊之战不是三国最大的一场的战役,连前三都排不上。关羽在没有蜀汉中央军的支持下,已经达到这样的战果,要不是东吴的背盟偷袭,关羽绝对不至于城破身死,很有可能继续创造辉煌,威震华夏,关羽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