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墓
2022/6/1 来源:不详北京治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三苏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多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
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苏东坡远贬海南被赦,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七月,北返途中在常州去世,而且他在常州的阳羡(今宜兴)早就置有田产,去世后为何千里迢迢葬到郏县呢?这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迷。这次到郏县看到了三苏坟的地形,以及看过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中苏轼的临终嘱咐才大概有所明白。“七月十八日,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叫他们放心,还指名要子由(苏辙)写墓志铭,他要和妻子合葬在子由居处附近的嵩山。”苏辙晚年定居许州(今许昌),筑室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苏轼、苏辙兄弟感情非同一般,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苏辙上书皇帝愿纳自身官爵为苏轼赎罪。郏县地处嵩山南麓,“小峨眉山”则可能是后人尊重苏氏家族出自四川峨眉山而为当地不知名的土山起的昵称,这与阳羡(今宜兴)东坡买田处的一座小山被后人称之为“蜀山”并成为天下陶都一样的道理。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
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株,多为明清时所值,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广庆寺、三苏祠座落在陵园西南米处,前寺后祠,占地平方米。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
苏轼是对明月最具想象力的一位古人,也惟有明月才能成为跨越千年古今共赏的一种信物。能在“中秋节”前去拜谒“三苏坟”,实在是一种幸运。
到了“三苏园景区”门前回头看时,才发现“三苏坟”的地理位置非常高敞,极目远望,前面是一大片空旷的洼地,查一下地名叫“天城洼”,“三苏坟”所在的位置叫“小峨眉山”,后面不远处有一座道教名山莲花山,平地突兀,形如屏障。
“三苏园景区”门前是一个高大的重檐牌坊,坊名正额“三苏园”三字为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刘炳森所书。上额为“千古风流”,柱联是“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月如日;四海五大家无左右无前”,评价算是至高无上了。边门的柱联是“在天为星辰朗照千秋万代;在地为河岳滋润万树千花”;牌坊背面的坊额是“气高天下”,下额是“千秋景仰”。看了这些匾联不禁让人心潮激荡。
进入园区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名为“东坡湖”。是年扩建“三苏园”时人工挖成的,面积66亩,据说与苏轼享年66岁切合。过了“东坡湖”便是一大片新栽的树林,说是“东坡林”,面积有亩之大,树木都是新栽的,尚未成荫。我们行走于林间小道,四周空无一人,颇感寂寞。行至中心部位,见立有一尊东坡塑像,是河南大学美术系师生的作品。雕塑是一尊苏轼中年的布衣像,但见雕塑线条粗犷奔放,昂首挺立,手握书卷,面向西南。设计者想让这位一生宦游四海的游子眺望故乡。其实苏轼宦海一生,漂泊无定,几度远贬,四海为家。他的思绪早就飞出地球,问津苍穹,对话明月了。
在东坡林园中绕了一大圈,总算到了“三苏坟”前。这是一处历史久远的建筑,尤其是门前的几棵大树,华亭如盖,枝杆数围。门前两排石柱、石马、石羊,虽无帝王陵前的高大壮观,但制作得也算精致到位。山门匾额“三苏坟”三字,为启功先生手迹。门前的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与进园时看到的一样。原来是三苏园扩建时,把三苏坟门联抄将过去的。不过近看时才知此联为易行先生所撰,但不知易行先生为何朝人士。进入墓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花岗岩石坊,坊额为“青山玉瘗”,瘗为埋葬的意思。柱联是“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石坊旁边立有几块石碑,一块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题的“仰望东坡”,一块是“诗魂”,看不出为谁所题,还有一块是一个叫张自谦的人捐的碑刻,上面刻有苏轼《狱中遗子由》诗一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情。”读完诗篇,不禁泪满眼框。这可是诗人在狱中写的绝命诗啊!岂不是“此地已埋东坡骨,无人到此不伤神!”
那么,我们这位可敬可爱的诗人为什么会写绝命诗呢?林语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说:“在神宗熙宁元丰二年(年)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数日之后,舒亶,当时尚在御史台,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内容有关于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还有燕子与蝙蝠争论的寓言。他说写的那种诗,显示苏东坡不但考虑欠周,也是不忠于君。舒亶随同弹劾表章,附呈上苏东坡印出的诗集。御史中丞李定随后也跟上一表,说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于是,御史台派人前往湖州府逮捕苏轼。“官差到时,正式身穿官袍,足登高靴,站在庭院中,手执笏板,御史台的两个士兵分立两旁,身穿白衣,头缠黑巾,眼睛里凶光闪动。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不知会有何事发生。苏东坡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依礼迎接他。东坡与通判商量应当怎样出来,因为苏东坡心想自己既然被控,就不应当穿官服出来。祖通判认为还没正式被控,应当以正式官阶出现。于是东坡穿上官衣官靴,手执笏板,立于庭中,面向官差而立,祖通判与官衙人员则头戴小帽,排立于苏东坡身后。两个士兵手执御史台的公文,紧握一个包裹,似乎其中藏有刀剑。官差面目狰狞,默不作声,气氛紧张万分。苏东坡首先说话。“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皇差皇甫遵淡然道:“并不如此严重。”这时通判迈一步向前道:“相信必有公文。”皇甫遵问:“他是何人?”通判回禀自己的身份。士兵乃正式递交公文予通判。打开一看,原来只是一件普通公文,免去苏东坡的太守官位传唤进京而已。皇差要苏东坡立即启程,允许出发前归看家人。根据苏东坡笔记的记载,他到家时,全家正在大哭,苏轼与家人说了几句话之后,皇差就押着他乘船北上。开船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苏轼曾想跳水自杀。等再一想,倘若如此,必给弟弟招来麻烦。苏轼在给文彦博的信里,说家里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到了安徽宿县,御史台派人搜查他们的行李,找他的诗、信和别的文件。有些兵把船包围起来,东西胡乱扔,女人和孩子们怕得很。这很能让人想起了“文革”中造反派抄家时的场景。到了京城的监狱里,有个狱卒心肠非常好,大概知道他是谁,对他十分恭敬,每天晚上给他热水洗脚。苏轼的儿子每天到监狱去送饭。苏轼和儿子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倘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有次,苏迈有事请朋友帮助送饭,忘了告诉朋友暗号,朋友送去了熏鱼,苏轼大惊,心想事情已经恶化,大概凶多吉少。便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就是刻在石碑上的《狱中遗子由》。后来这首诗传到皇帝手里,皇帝看了大为感动,看到苏轼在狱中对他还是如此忠诚,便指示御史台从轻发落。加上皇太后对苏轼的赏识,临终时还对身边的人提出要保护好苏轼。所以,没过多久苏轼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石坊横匾的背面镶有一块石刻横幅,细看为清道光四年郏县县令李虎臣重修三苏坟时写的“祭三苏文”,文字虽已漫散不清,但仍能感到后来的人对苏门三学士的敬仰之情。
走过石坊便是“三苏祭殿”,祭殿内陈列历朝历代对“三苏”的纪念性碑刻。其中有一篇新刻的落款李方叔的《祭东坡文》,“德尊一代,名满五朝。道大莫能容,才高为累。惟才能之盖世,致忌嫉之深仇。久蹲登(加足字旁)于禁林,不遇故去,遂漂零于瘴海,卒志于行。方幸赐还,勿闻亡鉴。识与不识,罔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仿!皇天后土,知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系斯文之兴废,与吾道之盛衰。兹乃公议之共忧,非独门人之私议。”还有一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石刻悼念诗,石面已被游客摸得乌光铮亮。“少小颂公文,今来拜古坟。青山随处是,夜雨几回闻。名著何须相,途穷不忘君。挺然留大节,道学听纷纷。”落款北山李之英。
走出祭堂,后面就是三苏墓园。墓园里柏树森森,庄严肃穆。在一方祭坛后面并排着三座坟,中间一座是“宋老泉苏先生墓”,苏洵去世后归葬四川眉山祖茔,这里是其衣冠冢。东面一座是苏轼之墓,墓碑上刻着“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西面一座是苏辙的墓,墓碑上刻着“宋颖滨子由苏先生墓”。墓前石案上放有一只香炉,一只瓷瓶,一对石花瓶。游客到了墓前一般都会鞠躬致礼。在树林深处,还有不少石碑,走近看了几块,其中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宋老泉苏先生曾孙箕、筹、符、筌、簟、籥之墓,另一处树林中还看到苏辙次子苏适及妻子黄氏合葬墓,以及苏迟妻子梁氏的墓。
陵墓东南侧有一座“广庆寺”,该寺始建于元至正十年(年),院内有古柏几十株,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古朴幽静。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三苏祠”,与广庆寺同时建于元代。明清时均有修葺,年进行过大修,内有全国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组元代“三苏泥彩塑像”。其后面还有一座“苏氏先贤祠”门前有付对联“一门皆忠功德泽及百代;三才并秀文章雄视千秋”。另外、还有一座“仰苏堂”,门前的对联是“曾以忠直顶天地;故宜方正继坡公”,人文气息非常浓厚。
当地旅游部门还在纪念苏轼逝世周年时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东坡碑林”。第一期工程于年12月竣工。汇集了当代位书法家以苏轼诗文为题材的件书法作品。我们稍稍浏览了一下,见有启功、刘炳森和海外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投稿qq和本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