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连连看系列三大禹铸九鼎
2022/5/9 来源:不详大禹治水后,文献记载曾经铸造九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翻译:
楚庄王征伐陆浑戎,到达洛阳附近,在周(国都)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关键)在于德行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于是鼎才迁到了商,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传国九鼎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墨子?耕注》中也提到九鼎:“昔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其中大禹的儿子从启改为开,明显是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说明这一版的墨子是汉代定稿的了。
《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於周之廷,其社盖於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翻译:狐援劝齐滑王说:“殷商的九鼎被周摆放在朝廷,它的神社被周罩盖上庐棚,它的舞乐被人们用在游乐中。
禹铸九鼎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历史、神话、传说是三种不同的故事。神话是不存在的,完全虚构出来的神奇故事。传说是未经证实的历史,历史则是经过证实故事。我们来求证一下。接下来有点毁三观,勿谓言之不预。
我们来看最早的鼎。
裴李岗文化乳釘纹陶鼎距今年
这种有三足的深腹容器被称为鼎。一般认为它是食器。青铜时代的鼎被认为是炖肉的锅。
发展到距今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方形陶鼎。
这些是陶鼎,当然也有圆鼎。
请注意左上铜鼎。这就是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鼎了。
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从二期开始出现青铜。有了东亚最大的青铜作坊。宫城的南面就是铜器作坊区。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工厂的诞生,而是国家的诞生。
按国际标准,文明有三大要素:城市、青铜、文字。为什么青铜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呢?
这个话没有说透,应该说青铜容器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因为铸造青铜容器需要复杂精细的社会分工。而精细的分工需要组织、领导与管理。
今天咱们掰开揉碎了把这件事情说明白啊!
首先,你这个地方得有人认识铜锡铅这几种矿产,这是一种游离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体系,是一项独立的技能;
铜矿石
第二,你得有在农业生产之外单独可以调配的人力资源,要不大家都在种粮食,哪里有能力脱离农业生产呢?所以有青铜生产就说明这个地区的农业水平发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第三,您住的这个地方就这么地大物博,什么都有?那是铜不是石头,所以大概率会伴随贸易与军事存在,这是独立的技能,特别是军事还涉及组织复杂的军事活动,武器的制造,后勤供给等复杂社会活动。
开采矿石、制造模具
第四,你的有人会制造能熔炼铜等金属的炉子吧!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纯铜(紫铜)的熔点为℃)。-度。第五,青铜器比陶器更为精美,需要有懂得艺术的人存在。艺术这种特殊技能是需要特殊培养的,游离于农业生产之外的,是专业化的。
冶炼
浇铸
拆模
第六冶炼铸造过程需要人力,控制冶炼温度需要经验,这个需要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第七,工具谁制造、衣服哪里来、吃饭怎么解决?有一大堆后勤保障工作需要解决。因为所有参加青铜铸造的人都脱离农业生产了,需要养活。第八,所有这些事情,需要组织和指挥。
全景
结论就是,一看到青铜容器,就说明这个容器的产地存在一个国家。青铜器大小不同,说明国力不同,青铜器精美程度不同,说明这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不同。也就是中国传说大禹治水和大禹铸九鼎的故事,就是在讲国家的诞生。说得很生动,咱们的老祖宗很会讲中国故事,很会讲好中国故事。
但是,这样的二里头时期的青铜鼎上能有山川、物产、文字的说明吗?
咱们用归纳法继续探索。
二里头文化分期有点分歧,但是一般认为二里头四期已经进入商代。也就是上图青铜圆鼎有可能是商代的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制不同时期有变化。参考一下上图,二里头早期根本没有用鼎的礼制。
敲黑板,没有这种礼制。
我们来看商代的鼎。
杜岭方鼎
在商代的九个地点分别出土过方鼎,正好一共九个。比如杜岭方鼎,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由于方鼎礼制更为高贵,所以,被认为是在宗庙使用的国之重器,因此通过杜岭方鼎认定商代早期郑州就是国都。仔细观察纹饰,有山川物产文字吗?没有。
后母戊大方鼎
这个是商代中后期武丁妻子妇妌使用的后母戊鼎。敲黑板,商代中后期了,有山川物产文字吗?有了三个字啊!
更为重要的是商代的礼制多以酒器组合为主。
商代酒器组合
大盂鼎中说:“隹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
翻译:商人沉迷酗酒,因而丧失国家政权!
商代礼器组合
这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齐备的鼎的礼器组合,没有九个,还没有发展出来。没有山川物产,没有关于九州的描述文字。但是可以看出周代列鼎制度的影子。看来周的列鼎制度也不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它也有一个源头和发展的过程。
周代鼎
西周中早期大盂鼎
周代礼制与商代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以重酒器的组合为主,改为重食器的组合,即鼎与簋的组合,被称为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士大夫五鼎四簋。这种制度一再被考古所证实。
蔡侯鼎僭越的实锤证据
诸侯礼制
感觉一下,如果有九鼎,那么用鼎会是什么时代才有的礼制?周代。而且周代鼎上也没有山川物产和说明文字。一件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单不成熟到完备与成熟。如果商周的鼎都是这个样子,哪里来的夏代复杂的大鼎呢?
毛公鼎
这是西周时期字数最多的鼎了,内容是陈述周王的册封,鼎上的图案有哪些,一目了然。
如果没有传说中的大禹铸九鼎,那么为什么周王的使节对楚王要大放厥词,煞有介事呢?周王定鼎郏鄏也是编的吗?秦武王举鼎而亡这个事总是真的吧?如果没有九鼎哪里来的举鼎呢?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这个故事和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相仿,秦武王来到成周,要把属于雍州的鼎带走,后来因为举鼎受伤而死。孟说因此被灭族。
只有周代才有九鼎,所以周公定鼎郏鄏的故事也可以是周人把自己陕西的九鼎带到洛阳的故事。而周武王所举的鼎不是什么大禹铸的,而是周代天子九鼎之一。“龙纹赤鼎”一词刚好构成对大禹铸九鼎上有山川物产描绘的否定!
秦武王之死证明周代有九鼎。
九鼎的下落。
汉泗水落鼎画像石
司马迁有两条矛盾的记载:一是“周赧王死(公元前年),秦从雒邑(洛阳)掠九鼎入秦”,二是《封禅书》中称“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宋国是公元前年灭亡的。《史记》封禅书还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以司马迁更多的记载表明有周代的鼎沉入泗水河。
东汉班固《汉书》中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年),九鼎沉没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四水之中。等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始皇为了找到九鼎,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一无所获。
其实有一种见解可以解释互相矛盾的说法:西周九鼎随着王子朝奔楚,来到了南阳地区。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三国志》中有“(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皇览》中记载“王子朝冢在西鄂县西”。
在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考古专家发现一座名叫“不见冢”的古墓葬,推测这就是王子朝之墓。从古墓位置、规制级别、墓葬时间(钻探结果表明是战国早期或春秋晚期,符合王子朝死于公元前年的时间)等来看,极其符合王子朝墓葬的特征。而且,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晁姓起源于西鄂,而“晁”通“朝”等。在“不见冢”的旁边,有一条河,而这一条河的名称就叫泗水河。
也许,秦昭王带到秦国的九鼎是周敬王重新铸造的九鼎,而原来西周时期的九鼎被带到了南阳而不是彭城。此泗水不是彼泗水!司马迁手中史料又多又乱,囿于时代没搞清楚。
结论:
文物说明大禹铸九鼎是周人八卦,禹没有铸鼎,黄帝更没有。只有周代才有使用九鼎的制度。司马迁以讹传讹,使得九鼎故事越发离奇,符合顾颉刚层类的造成历史的观点。
余绪:
二里头的青铜作坊,是当时东亚最大的铸造中心。这种技术是被王权牢牢把握的绝密技术,直到商代,青铜才在众多方国出现,体现出灭夏与青铜技术的扩散的共时性。商王会允许别的方国拥有青铜制造技术吗?要我就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而青铜的扩散可能就是夏王族或者是王权扩散的真实写照。
往期回顾和相关信息:
历史与考古连连看系列--(一)寻找傅说
历史连连看系列--(二)大禹治水
何尊中的宫斗
夏文字的突破会不会在彝?(一)夏在哪里
舌尖上的古代中国(1)炒菜
魏唯大观您的赞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