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面,加速打天下

2022/8/13 来源:不详

提纲

1、河南速食产品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国内无双

2、若势头不减,河南还会打造更多速食品类,成就一个新的千亿产业

3、河南,将中国面制品“黄金地带”的各类名吃推向全国大市场

4、政策建议: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头部企业,建立项目库,引导各类风投和产投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01

成就酸辣粉,河南速食品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国内无双

“生于四川,兴于河南”,这是近几年爆火的酸辣粉小吃产业的发展简史。业内统计,目前“河南造”酸辣粉占据全国80%以上份额,形成百亿级产业,已超过河南白酒当前的整体产销规模。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速食小吃在河南形成的产能集中与释放,只有短短五六年时间,目前虽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但其“核爆”势能仍然有增无减。

为何如此?正如我们原来总结的那样,主要得益于河南以及郑州在全国独一无二的4项比较优势:

其一,农产品原辅料的供应丰富多样、价廉物美。从米面粮油到农副土特,河南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强大的食材、食品和其他辅料供应链。

其二,速食制品的工业流水线基础极为雄厚。多年来,河南在方便面的生产工艺、人才、配套设施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生产体系。这让许多与方便面近似的快消食品,能快速且成规模地形成“复制”。

其三,产业区位优势明显,物流交通四通八达。作为交通枢纽地区,河南在食品的物流集散上以高效、成本低等著称全国。

其四,食品加工的各类人才聚集,蔚为壮观。产业集群对应企业集群,企业集群企业家集群,企业家集群连接人才集群,郑州、漯河等食品工业大市,最不缺的是食品生产、科研、包装、营销等行业人才。

其他的,如人口众多、消费基数大,食品产业内外部生态相对丰富完善,食品文化包容并蓄,等等,也都是酸辣粉这个外来小吃物种能迅速在河南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

近两年,南方许多小吃开始流行文化上的“寻根中原”说。如沙县小吃认为自身起源于夏商周、晋、宋时期中原人的南迁,系开封小吃的变种;四川酸辣粉被考证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有关,当时有看园的老叟送他们东西吃,这东西后来被称为酸辣粉;金华火腿的祖师爷是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相传他在河南滑县一带带兵打仗,用盐巴腌渍肉食,这肉食被带回浙江后,被后世供奉为金华火腿……

不管怎么说,人家用古老的中原文化来“包装”或“武装”那些杀出本土市场的美食名吃,那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和荣光。

02

若势头不减,河南还会打造更多速食品类,成就一个新的千亿产业

正因为有如此基础条件和优势,中国许多地方的特色小吃都能像酸辣粉这样在河南市场成长壮大:

热干面。这个行业全国共有个体户有2.1万家,其中河南就占到总量的76%,达1.6万家,而湖北省共有家,仅占总量14%。火锅。目前全国在业存续火锅相关企业共有16.71万家,河南有家,仅次于四川家、山东家,位居全国第三。

土豆粉。郑州号称“土豆粉之都”,全国排名前三的土豆粉企业都在郑州,姐弟俩、户大姐、巨有味,加盟店遍及全国,总数量超过家。

胡辣汤。我国共有1.6万家胡辣汤相关企业,河南以1.2万家企业排全国第一,占比全国总量的75%;陕西、山东分列二三位,企业量分别为家、家(以上数据综合企查查、天眼查)。

这是几类知名小吃的进店堂食消费情况。近些年,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居家消费的趋势和年轻时尚快节奏的消费潮流,不少小吃正加速从到店堂食到速食加工的业态拓展和蝶变。

四川酸辣粉是这种典型,广西螺狮粉更是树立了行业标杆——短短两三年,这个品类就快速发展到亿元的产业规模,其消费市场由南向北一路扩展,河南温县和郑州从众多城市中“异军突起”,迅速以自身独特的综合优势,成为酸辣粉在北方区域的快食化加工和集散基地。

加工方面。年,河南本土的程校长食品科技公司在温县设立螺蛳粉加工基地,当年产销几百万,到了年,市场销售额一下子猛窜到了近万元。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也吸引了广西许多螺蛳粉企业的入驻。年广西螺老爹食品科技公司将全国运营总部迁到郑州,其发展理念即为“扩大市场,进军中原,辐射全国,跻身世界”。

消费方面。统计资料显示,年4月,全国共有螺蛳粉个体工商户家,其中河南家,位居第三(广西、广东排名第一、第二,各有家、家)。年国庆假期,螺蛳粉的到店消费(餐馆堂食和美食街消费),郑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超过柳州、上海、西安、济南。不过,到了年底,螺蛳粉的家庭快食消费,就首次超过了到店消费,占比51.50%,疫情防控期间,这个比例升得更高。

螺蛳粉的速食化已势不可挡,在河南,这个品类将有可能继方便面、酸辣粉之后,成为河南第三个晋身百亿的方便米面制品。

当然,同样的可能性,或许也会落在土豆粉、热干面等其他速食品类身上。

这个赛道,系消费引领生产的典型市场,郑州土豆粉三巨头在全国拥有多家加盟店,其终端渠道和海量消费者,决定了上游供应链会一直摆动,对土豆粉的加工量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仍如上文所说,只要河南生产速食品的基础优势条件存在,只要企业家创新引领精神存在,我们的许多产业都可以做到“势”在人为。

03

河南,将中国面制品“黄金地带”的各类名吃推向全国大市场

食品产业快食化,在河南历史悠久。

以白象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方便米面产业集群,撑起中国快食产品市场的半边天,无数专业人才由此溢出。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各类创新性快食米面产业的领军人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些年,河南有不少餐饮人、食品人都到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取经”,系统研究如何将当地的火锅、米粉、面条等餐饮食品快食化,而后又在年前后陆续回到河南,在多个细分性的餐饮、方便米面、食材供应、烧烤等行业领域发力,终成气候。当今业内称雄的嗨吃家、锅圈、巴奴等,莫不如此。

什么小吃受欢迎、有潜质,就奉行拿来主义,结合河南本土的供应链优势,将其迅速方便米面化、速食化,这在当前河南食品界,已属常态,堪称“河南模式”,别的地方想学也学不会。据称白象早在年就已成功开发酸辣粉,但未规模化推向市场;年酸辣粉的加工生产在河南各地遍地开花,一下子拯救了当时也已普遍陷入经营困境的方便面产业。这样的造富故事,以后或许还会时不时地来一下。

值得探究的是,借助河南本土的基础市场条件,今后还会有哪些地域性“小吃”品种容易被快食化、“方便”化,做成像酸辣粉、螺蛳粉这样的全国性“大吃”?

结合既有的成功经验,一个可以着重考虑的切入点或许在于,围绕着面、粉、线、条等大宗主食,进行专业性、系统性、规模化、品牌化开发,利用现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去影响年轻消费者。

郏县黄班长食品有限公司,已将饸饹面、豆腐菜等名吃速食化,产销两旺

中国的面制品产业,自新疆往东,穿越甘肃、青海、四川、陕西、山西、湖北,最东到河南,存在着一个延续公里的“黄金分布带”;面的宽度由窄细逐渐过渡到宽粗,软硬度也由软韧发展到粗硬,汤水逐渐由多变少,由清变浓;调料以辛辣、麻酱为主。“新疆拉条”“兰州拉面”“青海牛肉面”“四川担担面”“重庆小面”“陕西油泼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等等,细细琢磨,就呈现出这样的整体特点。

这些面食小吃,过去以餐饮小店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广为分布,现在如果开发成速食产品,毫无疑问已经具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所以,假如哪一天在河南出现兰州拉面、重庆小面、山西刀削面这样的速食集装箱产品,那么我们一定会见怪不怪、自然接受。实际上,就我们自家的河南烩面来说,速食化早已把它推向了全国,只不过,一直规模不大而已。

河南,正处于将中国面制品“黄金分布带”的名吃,向中国东西南北大市场推广、集散的中心位置。

当前,河南有不少传统的方便面企业,都可算得上是生产各种速食产品的“集大成者”。繁而杂的结果,往往是什么热就一哄而上,互相模仿,容易陷入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又要求它们必须实现从乱到治、优胜劣汰的群体改进历程,所以,这时候如果有谁能够以专业、专注、精进的态度不断做强做优一个个细分品类,就一定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嗨吃家曾列出一个河南小吃地图,上面罗列出了一些可以速食化的知名地方小吃,如饸饹面、粉浆面条、麻酱米线、糊涂面等,据目前市场开发状况来看,有不少已初见成效。所以,按不少市场人士的预测,只要小吃速食化的趋势不发生大的变动,假以时日,河南本土一定会成就一个至少有亿元规模的食品类细分产业。

到那时,“小吃”将会真正地以其“小”、以其“美”而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大吃”。这些“大吃”,也将有效牵引其背后以粮油、蔬菜、配料为主的产业链,重振河南面加工产业。

04

政策建议: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头部企业,建立项目库,引导各类风投和产投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疫情,催生新经济、新赛道。

其实,有的也并不“新”。如速食品、预制菜,本就位列河南的优势产业。它们的风口,来了。

关键是,在新时期要有新规划、新作为、新打法。

在我们看来,这个阶段速食品、小吃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我们提出的市场经营主体“五体共生论”的自然进化原则:“基层蚁族体”(小吃与小吃店)如果要发展壮大,必须经由“民间流量体”(小吃与小吃店的连锁加盟化、品牌化、网红化、电商化等),升级为“企业产业体”(形成企业内部统一组织管控、统一财务、统一核算和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等),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三者内嵌共存、互为补充,形成完整市场生态;如果彼此分离,停止层级进化,那么生命力必然不能持久,会被竞争湮没。

一些“小吃”之所以长期没有做成“大吃”,原因就在于此。规模、品牌、渠道、研发、标准,构成该行业的护城河。经营者应善于从市场选择品类性项目,并在经营中循道而为。

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

1、发现、培育创新性企业,扶持头部企业,建立企业项目库,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2、组建专业行业协会,形成上下游联盟,实行以白象等企业为牵头单位的“链长制”,制订细分行业的相关标准,促进企业和行业自律,反不正当竞争,实现“群体共生”;

3、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提供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4、对现有比较分散的速食产业生产基地进行系统调查摸底,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温县、新郑等地推进速食品产业园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打造速食品大数据库及相关电商平台。

5、针对农业及食品领域的新赛道,组织相关机构加强对河南面及面制品、休闲食品、网红食品、小吃产业的研究,形成系统性、跟踪性研究报告。

周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